中国经济向前“进”丨小小传感器如何撬动整条产业链发展大杠杆

发布时间:2024-11-25 06:34:57 来源: sp20241125

  进取,代表着努力上进,立志有所作为,这也正是中国经济表现出来的“精气神”。今年以来,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壮大,各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季度,全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其中,电子行业增加值增长了1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势良好。

  传感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里的“神经元”,也是物联网最重要的“元器件”之一。河南郑州此前开始布局传感器产业,今年一季度以来,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小小传感器

  带来300亿年产值

  不久前,记者来到了位于郑州的这个全球最大的客车舱门生产车间,发现这里的机械臂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机械——柔性流水线上送来的舱门铝板各式各样,有2000多款,并且不按套路出牌,但机械臂始终都能做到精准作业。而这一切,离不开这样一个智能视觉传感器,作业效率和准确度“进了好几个台阶”。

  新场景催生新需求。在郑州这个智能传感器实验室里,记者看到,科研团队正在加紧研发一款柔性触觉传感器,它还有个名字叫“电子皮肤”,可以用到人形机器人上。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里,科研小组做出了一件新的样品。

  记者在现场进行了体验,发现手指不同位置的压力以及温度都能被检测出来,哪怕是羽毛轻轻拂过,传感器也都马上有反应。汉威智能传感器实验室研发总监熊作平解释,小区域上集成了100个传感点,灵敏度很高,响应速度也很快,大概在1毫秒左右。

  在郑州智能传感谷,记者转了一圈发现,一边是科研机构加快研发新产品,一边是企业在智能化改造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传感器。在智能传感谷里,这样迷你的供需对接会随时举办。

  智能传感谷只是郑州传感器产业的集聚区之一,目前,郑州拥有约3000家传感器相关上下游企业,年产值达到300亿元。

  在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一张图。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电子信息产业办公室主任王永军说,西边聚集的高校智库,为传感器产业提供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撑;分布在东边的新能源整车厂和智能终端厂商等,则为传感器产业提供大量的应用场景,“一西一东”的支撑作用明显,“过去传感器产业的基础优势不太明显,所以希望通过后天的努力,进一步引进、整合资源,使传感器产业更进一步。”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郑州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达到21.2%。

  用“河南烩菜”的方式

  打造新型研究院

  三年前,在郑州所有传感器企业中,能研发制造高端传感器的企业不到1500家;但在今天,这个数字翻了一番,扩展到了3000多家。记者同时还关注到这样一个指标:同样是三年时间里,郑州新增的各类传感器相关科研机构超过50家。这一家家新的研发机构,给这一片产业带来了什么样的新变化?

  记者来到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院时,在现场留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尽管大家身着同一种工服,但仔细看,名牌上的一排小字却不尽相同,有的是传感器企业的,有的是大学的,有的是物联网公司的,还有行业协会的。他们同在一个研究院里工作,这样的研发新模式,也有人把它叫做“河南烩菜式的研究院”。

  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院工程师王栋说:“确实跟俺们河南烩菜一样,很多料,很多人,有豆腐,有粉条,每个人的职责不一样,功能不一样,但是又发挥各自的优势,最终和谐地在这个锅里组合到一起。”

  “咱河南讲究一个‘中’,就是把各种菜慢慢炖,调和到一个非常好的味道。我们这里也是各取所长、跨界合作、不断磨合,最终将成果最大化、市场价值最大化。”郑州炜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田雨这样说。

  研发人员告诉记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传感器的迭代速度慢,研发周期长,随着传感器越来越智能,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越来越交叉,光靠一家来做研发,研发周期就会被进一步拉长,产品量产可能就会变得遥遥无期。

  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海永说:“其实是市场的需求决定了我们要去探索烩菜式的研发机构。就像我们一季度完成研发的这个激光气体传感器,它涉及光路、结构、电路、工艺这些方面,还有程序算法等等,我们就集合不同的人来做不同的部分,来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任红军向记者表示,借助各方面力量,最终实现“一升一降”,比如把设备的灵敏度从百万分之一提升到十亿分之一,同时还把产品价格从200多万元降到100万元以内,打开更大的市场空间。

  一条共享产线背后

  对于郑州的传感器产业来说,“烩菜式研究院”解决了人才、技术的问题,眼下,他们又在酝酿打造一个“更好的厨房”,让传感器相关企业可以有更好的环境进行创新,驱动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当记者来到这里时,这片工地上正在加紧进行挖土和打桩。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里,这个产业园的整体建设进度达到30%。不久以后,一个面积51000平方米的高等级车间将拔地而起,一条全新的传感器产线将在这里运行。

  郑州高新产业投资集团副总经理罗永嘉说,以前普通的传感器,大概是指甲盖大小,新的产线上了之后,会做到米粒大小甚至更小,而且功能会更多,平均利润也会上升20%左右。

  更为特别的是,这条全新的产线将是河南传感器行业第一条共享产线,100多套高端精密制造设备将通过产业联盟的方式实现共享、共用,为各个传感器企业提供中试以及小批量制造服务。

  郑州高新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马世光告诉记者:“每个企业自己建不划算,而且维护成本很高,所以我们就想,那做成一个公共平台、一个共享产线,让所有的企业都来用,来这里做研发、做小批量生产,来降低他们的创新成本。”

  随着新产线的规划和建设,一批致力于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新型科研机构也随之而来。这家研究院在今年一季度加速开启技术转化业务。

  郑州中科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产业化处负责人贾凯说:“我们主要聚焦关键性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产线运营,依托我们自身的优势,能够让这里的传感器企业更好地跟上全球的研发节奏。”

  郑州高新区智能传感器产业链链长王德敏告诉记者,新产线不光承载着企业所需的公共服务,同时也是当地产业发展的一块磁石,吸引着传感器产业链上下游加速向这里汇聚,从而释放出更大的协同效应,“这个产线的建成,对于我们整个产业链来说是个后盾。我们说,不进就会退,有进才有机会。我们这个产业要往上走,就必须保持住不断突破自己的进取心。”

  进取态势突出!

  新兴产业不断向前

  传感器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只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目前,各地在做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的同时,都在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做大做强新质生产力。因为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是最好的抓手。

  今年一季度,国家推出的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带动了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显著提升了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

  在江苏苏州高新区,这家专做新型电力装备的企业,一季度订单同比大幅增长超过51%。今年以来,储能市场大爆发,让企业的新订单源源不断。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业务量,生产线持续上新,18套自主研发的新设备在不久前正式“上岗”。

  “每个订单要求都不一样,如何既保证成本、又能高效响应客户需求,我们不断对产线进行技术升级,现在的新产线,换一次产品型号,时间从原来的3天压缩到现在1小时之内,带动生产效率提高了30%。”苏州高新区精控能源生产总监余小平说。

  这家位于北京的汽车工厂不久前正式投入运行,专业实验室和生产车间紧密相连,进一步提高整车从研发到上市的平均速度。在浙江,这家民营航天企业用造汽车的方式造卫星,加快布局自己的全球首个商业卫星星座。

  在黑龙江,这家新材料企业在一季度加大研发,将玻璃原片进行高精度加工,现在出产的新型柔性玻璃盖仅有0.03毫米厚,相当于一张打印纸厚度的三分之一,企业的订单已经排到今年三季度。黑龙江锦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俊强说:“未来我们打算把下游产业带过来,形成产品链以及整机的组装链。”

  一季度,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国家统计局不久前透露的信息显示,“三新经济”在GDP中的占比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加,不断塑造中国经济的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贺俊说,在一季度工业表现中,特别是以装备和电子信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进取态势更加强劲,新产业和新技术突破的速度以及产业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工业整体效率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表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压舱石”作用更加稳固,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更加坚实。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