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22:34:51 来源: sp20241109
中新社 北京1月18日电 题:打造中华民族“北疆文化”具有怎样的时代价值?
——专访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纳日碧力戈
中新社 记者 邢利宇
中国自古有南北互动、东西横贯的活态格局,自然地理、社会人文兼和相济,为现代中国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中华民族“北疆文化”也由自在的多民族共同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发展成为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北疆文化”如何定位?具有哪些突出特点?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具有哪些特殊的时代意义?对于当代年轻人,“北疆文化”如何保持文化吸引力?内蒙古师范大学人类学民族学学院教授、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纳日碧力戈近日就此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中华民族“北疆文化”如何定位?具有哪些突出特点?
纳日碧力戈:2023年7月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中提出,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的“北疆文化”品牌。
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北疆文化”是一个开放性概念,特指兼和相济的文化集丛,其地域范围以中国内蒙古地区为中心,东西延伸、南向展开。从大窑文化到红山文化,诸多文化、语言和民族在北方交融共生,成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存在半农半牧的过渡带,北疆的牧业生活与农耕生活之间的特点依然可以用“动”与“静”、“有墙”与“无墙”来形容。
2023年12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十届冰雪那达慕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开幕。吕昊俊 摄农耕生活注重“静”,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合农业,生活取向是“四世同堂”,隐喻“有墙的文化”。而北疆的牧业生活注重“动”,隐喻“没有墙的文化”,依靠大自然的程度较高,需要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顺应多于改造,“协商”多于“袭夺”,因此迁徙轮牧、休养生息十分重要。游牧民族对于“春营盘”“夏营盘”“秋营盘”“冬营盘”都有不同的词汇,采用四季轮牧的方式从事畜牧业。
村民盛装参加2023年呼和浩特市“中国农民丰收节”。刘文华 摄“北疆文化”是农耕之“静”与牧业之“动”的交融文化,二者结合,培育出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思维方式和历史逻辑。农业与牧业兼而有之,南北互动取其中,这是中国得以延绵不断、薪火相传、血脉赓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新社 记者:您曾提到“农耕与游牧的对撞冲突和交往交流总要服从大一统的历史发展趋势”,“北疆文化”的发展,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趋势?
纳日碧力戈: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95后”蒙古族姑娘乌音嘎拍摄草原生活短视频。刘文华 摄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看,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共同创造文化、书写共同历史、培育共同精神,各民族间不断交融、组合与重组,在思想上形成了不断强化的认同趋势。自秦汉以来,统一是主流,即便有碰撞冲突,也最终要服从大一统的强大历史势能。
2023“顶尖舞者进校园”活动在中山大学开展,舞者李德戈景(红衣)表演蒙古族舞蹈《雄鹰》。陈楚红 摄大一统是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共同追求,从“灵州会盟”到“凉州会谈”,从拓跋称“魏”到“俺答封贡”,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的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入关时就已经创造了大一统中国的名称,而蒙古族也紧随其后,创造了具有同样含义且沿用至今的名称,这是满蒙人民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符号,起到了凝心聚力、百川归海的关键作用。
中新社 记者:“北疆文化”对于促进各民族之间彼此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何作用?
纳日碧力戈: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不可分割,不可“自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形成百川归海的磅礴气势。比如生活在中国边疆地区的各民族拥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让地区文化充满活力。以民歌坐唱形式“蒙古曲儿”(“二人台”的别称)为例,这种在蒙古族民间流行的坐唱形式融入汉族文化元素,受到蒙汉人民喜爱,有时汉歌蒙唱,有时蒙歌汉唱,这种跨民族、跨文化交融的表演形式被称为“风搅雪”。
鄂托克前旗第二小学泥塑社团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泥塑制作技艺。王正 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各民族彼此认同做起,各族人民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彼此亲近,互相尊重,风雨同舟,患难与共,齐心协力打牢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基。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为“北疆文化”建设奠定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固基础,与时俱进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北疆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北疆文化”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动力。
中新社 记者:“北疆文化”有着怎样的时代价值?尤其是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具有哪些特殊的时代意义?
纳日碧力戈:当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各族人民对于高质量、高水平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北疆文化”是北疆各族人民的历史创造,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黄河文化和长城文化、“三北精神”和“蒙古马精神”、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这里融合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增添了时代价值。
中国美术馆展出的蒙古马精神——内蒙古美术摄影展上,参观者在观看展出的摄影作品《劲风驰来》。田雨昊 摄“北疆文化”要保持吸引力,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需要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吸纳新时代的文化营养,坚持包容性、和平性,坚持中国立场、弘扬中国风格,不断推陈出新。(完)
受访者简介:
纳日碧力戈,内蒙古师范大学一级资深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任美国卡尔顿学院讲席教授(2005-2009)。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少数民族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二批“草原英才”领军人才。
教育部首位人类学/民族学长江学者,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评审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民族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民委第二届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
独著、编译、合编合译汉英文著作30部,汉英文发表各类论文240篇。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