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福地遗址人面纹陶片有何用途?考古学者称或为面具饰品无关祭祀

发布时间:2024-11-05 23:23:56 来源: sp20241105

   中新网 北京1月2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距今约8000-6700年的北福地遗址发掘出土大量大小不一的人面纹陶片备受关注。这些人面纹陶片有何用途?受何影响?

  在长期跟踪并持续开展北福地人面纹陶片研究的考古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王晓琨副教授看来,北福地人面纹陶片可能受8000年前兴隆洼文化直接影响,其形似真人脸的人面纹陶片很可能是面具,另两组中、小型人面纹陶片则可能分别为陈设物或手持使用、佩戴饰品,因遗址祭祀场所/墓地等均未发现人面纹陶片,所以其功用上可能与祭祀无关。

资料图:王晓琨在学术报告上介绍北福地遗址人面纹陶片研究进展。 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摄

  王晓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介绍说,北福地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地处于太行山、衡山、燕山三山交界处与华北平原的结合部,中易水河畔。该遗址的房址和灰坑中发现大量人面纹陶片,总数至少145件,完整或可复原的有14件。这批人面纹陶片的形态差异明显,按外形可分为三组:

  第一组人面纹陶片尺寸最大,长、宽均15厘米及以上,其口、鼻、眼睛等面部特征完整,四角均有穿孔。经过测量,这组人面纹陶片的尺寸与人脸的尺寸接近,用途很可能是面具。

  第二组人面纹陶片长、宽均10厘米左右,明显变小,多数没有穿孔(其中有件样本仅一个孔)。这组人面纹陶片的功用,可能是陈设,或者绑在木板上,手持使用;不排除儿童使用面具的可能性。

  第三组的人面纹陶片形制最小,长和宽均小于10厘米,长度多在4-8厘米、宽度多在4-7厘米,但眼、鼻、口部完整,应该是佩戴的饰品,器物镂孔的眼睛可能兼做穿孔系栓之用。

北福地遗址人面纹陶片绘图展示的三组分类对比。王晓琨/供图

  王晓琨指出,北福地遗址人面纹陶片目前所知都出土于房址和灰坑,祭祀场所/墓地已发现11组祭祀遗迹共计91件遗物,包括石制工具、陶器、玉器、水晶、绿松石、石雕、砾石等,但没有人面纹陶片,这表明该类人面纹陶片似乎与祭祀关系不大。

  对于北福地遗址这批人面纹陶片,此前考古发掘报告认为其功能可能是一种原始宗教或巫术用品,用于崇拜祭祀或巫师实施巫术时的辅助。“我们注意到,面具多是直腹盆盂的残片做成,显示是一种消耗品,神圣性不强,因此第一组的面具可能另有功用,推测可能是先民聚会时戴面具舞蹈(可能是女性),或者是打猎时佩戴(用作脸部保护或吓阻猎物)”。

  王晓琨表示,北福地一期文化与兴隆洼文化具有紧密联系,北福地先民对兴隆洼文化有精神上的追崇。因此,在兴隆洼文化兴隆洼、白音长汗等遗址发现的多件用于佩戴的人面像,可能就是对北福地人面纹陶片制作、使用产生重要影响的直接体现。(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