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17:37:52 来源: sp20241121
本报特约评论员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当前,外部形势波谲云诡,国际农产品市场频繁波动,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我国粮食产需未来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基于严峻的局面和迫切的要求,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要按照中央和各地签订的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如何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如何用有限的土地支撑高质量发展?唯有珍惜、唯有保护!”6月25日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当日自然资源部发布《我的土地我的家》公益宣传片,展示了我国保护耕地、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努力以及凝聚的共识。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围绕这一主题,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多项内容。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1991年起,国务院把每年的6月25日(《土地管理法》颁布的日期)确定为全国土地日,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自2019年以来,“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已连续6年成为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旨在号召全社会树立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意识,引导人们更好地保护赖以生存的土地,守住耕地红线。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安天下,地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保护耕地、节约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部署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为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方向。
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放眼全国,耕地持续快速减少的态势得到初步遏制。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2023)蓝皮书》显示,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逐年提高,2022年为106.02,较上年提高3.4%,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来说,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百姓之盼,粮食安全是稳定之本、安全之源。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虽然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但从数量上看,耕地仅占世界的9%,耕地面积总量仍然趋紧,人多地少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户均耕地规模仅相当于欧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四百分之一。“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是许多地方农业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大国小农的国家,解决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需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守耕地红线,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稳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当前,外部形势波谲云诡,国际农产品市场频繁波动,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我国粮食产需未来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基于严峻的局面和迫切的要求,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要按照中央和各地签订的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面向未来,时刻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坚定不移贯彻耕地保护基本国策,加快集约使用和有效涵养,坚决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就一定能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