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今天在上博揭幕

发布时间:2024-11-24 11:04:07 来源: sp20241124

  “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今天在上博揭幕

  东西方绘画同场对话,如何看门道

  ■本报记者 李婷 实习生 孙彦扬

  开箱、取出、点交、固定进“气候箱”……在经历了近两个小时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后,意大利唯一可出境的达·芬奇油画真迹《头发飘逸的女子》被固定在上海博物馆二楼展厅的展墙上。视线左移穿过一道拱门,是已完成布展的同时代中国明代画家唐寅名作《秋风纨扇图轴》,画中仕女与达·芬奇笔下最具东方神韵的女子隔空对望,仿佛中西方艺术家穿越时空的对话。

  今天起,18件文艺复兴艺术珍品和18件中国古代绘画名作同场展出,拉开上博“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的第三展“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的帷幕。这是中国迄今为止阵容最强的达·芬奇真迹展,也是上博首次推出东西方绘画艺术对话的原创大展。为什么要举办这样的对话展?展品选择和展陈设计怎样实现有效对话?观众如何欣赏?本报记者专访了上博馆长褚晓波、意大利方面策展人达仁利、上博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

  文汇报:今年五月份闭幕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在展98天接待42万余人次观众入场参观,已经充分证明引进展在商业上的成功,这次为何要首度尝试东西方绘画艺术对话展?

  褚晓波:“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确实很轰动,参观人数、门票销售、文创销售都创了中国收费展览的最高纪录,但是我们冷静下来思考,这说明了展览运营或是市场营销上的成功,不是真正意义上文化的成功。我们也从中认清未来更重要的使命,即对上博来说,如何在文明交流互鉴当中提升艺术话语权,通过我们的专业,让世界同行认可中国文博机构的研究能力和策展水平。

  文汇报:如何遴选此次展览的作品?

  达仁利:上博是重要的文化展示窗口,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会客厅,再加上馆藏丰富的艺术资源,为对话提供坚实基础。听说这次展览在上博举办,帕尔马国家美术馆慷慨地拿出镇馆之宝《头发飘逸的女子》。全球公认的达·芬奇油画真迹不超过20幅,珍贵程度不言而喻。这次来中国,馆方把为其专配的文艺复兴时期画框和能保持恒温恒湿的玻璃罩也一同“打包”从意大利空运至上海。

  这是一次艺术与科技、东方与西方的凝视。我们从盎博罗削图书馆引入了《大西洋古抄本》11幅珍贵手稿,展示达·芬奇在建筑学、机械学、几何学、解剖学、植物学等多学科上的才能。此外,还引进了米开朗基罗的两幅素描,以及达·芬奇弟子波塔费奥、梅尔齐、卢伊尼的四幅肖像绘画作品。

  凌利中:上博拿出了从五代到明朝500年间的18幅绘画珍品参与对话,主要从两个维度考量:一个是时间相近性,选择和达·芬奇处于同一时代的艺术家,呈现十五世纪东西方两大艺术重镇吴门地区与佛罗伦萨地区的文化差异与共识。另一个是相同的绘画题材,中西方画家的表现手法与风格有何异同。

  文汇报:要看懂门道,观众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凌利中:最直接的就是同一时期。与达·芬奇同时代的中国画家,其中的翘楚非吴门地区的“明四家”莫属,即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以仇英《临宋人画十五开册》为例,此次展览选出的六幅画面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画家的作品对应。《半间秋光》中,一名女子正对镜端详,“照镜子”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个重要象征,代表着画家的关注对象从神到人,越来越关注自我。《村童闹学》中,一名孩童拿着纸笔偷偷画在打瞌睡的老师,这与西方的写生异曲同工。

  同题材作品中,观众能直观感受到东西方艺术的异同。比如,米开朗基罗的素描《腿》,骨骼肌肉十分写实。郭诩的作品中同样出现了骨骼肌肉,但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绘画中如解剖一般精准的写实不同,明代绘画对人体的描摹更具观念性和情感。在马、桥、木亭等处理上,中西方艺术家各有特色。而《头发飘逸的女子》虽然人物五官精致立体,但飞扬的头发却寥寥数笔,还露出似有若无的神秘微笑,以留白方式给观众想象空间,这与许多国画手法不谋而合。

  许多人认为中国绘画偏写意,西方艺术偏写实,其实也不全然。这次年代最早的一幅五代宋初《闸口盘车图》所绘“双轮驱动”的水磨装置,以及画中的透视法,可以与达·芬奇手稿中的机械设计比精细。观众可以感受的“对话”还有很多,比如,达·芬奇有工作室,与明代吴门地区画坊的运作机制相似。

  文汇报:展览展陈设计令人耳目一新,请谈谈构想?

  褚晓波:此次展陈将展厅划分为多个空间。达·芬奇领衔的18幅西方艺术作品位于主轴线上,18幅中国的绘画作品则以半包围形式围绕其展开叙事。透过一扇花窗、一道拱门,中西方绘画遥相呼应,突出“对话”,也增加“曲径通幽”的意境之美。展厅的设计打破以往的固定参观路线,空间上营造一种更加多元的参观动向。展厅内的拱门、花窗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营造一种时光轴的感觉。

  达仁利:这个展陈创意是为了让观众去认识、发现与探索,整个展览不只一条展线,人们可以随意在空间内穿梭,充分调动想象力与观察力,从画作中找到超越绘画流派、年代的内容。想象一下,达·芬奇如果来过中国会怎样,他遇到唐伯虎会说什么?(文汇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