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16:50:16 来源: sp20241114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乌蒙腹地,乌江源头,贵州毕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山水之间,繁花簇拥,民居整齐有致。一辆辆旅游大巴车不时从身旁驶过,农家乐、民宿里红飞翠舞;乌江之上,画舫穿行,一道道的水波漾开,成江上绝美的风景;刺绣车间,绣娘埋头飞针走线,赶制苗绣产品……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家,和我们两口子一起包黄粑。总书记对我们说,‘外出务工也行,在家门口就业更好,可以好好照顾孩子。把孩子教育培养好,未来就更有保障了。’那时候我们两口子还在福建打工,3个孩子在老家读书,我们总是心挂两头。总书记的话坚定了我们回乡创业的信心。”化屋村村民赵玉学说。
如今,赵玉学和妻子杨鹏英经营着黄粑作坊,还开了个农家乐。赵玉学告诉记者:“山好水也好,不愁没人来,现在游客越来越多了。我们加油干,一定能把日子过得像黄粑一样甜美。”
实现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历史性地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毕节广大干部群众满怀信心踏上新的征程。
毕节曾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20世纪80年代,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30多年来,毕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如今,毕节正朝着“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这一目标迈进。
抢抓机遇——
建成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新典范
初夏时节的黔西市大关镇丘林村,漫山遍野的蜂糖李、白花桃、冰脆李硕果盈枝,远远望去,如油画的颜料,把丘林的山点缀得多姿多彩、别具一格。山间地头,果农抢抓时节,采摘已成熟的果子,一派忙碌景象。
“通过发展特色经果林种植,不仅保护了生态,每年还可为群众带来500余万元的经济收入。”丘林村党支部书记蔡伟介绍。而这只是这些年来毕节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铸造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毕节市抢抓政策机遇,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基层党建示范引领、山地高效农业突破、农村脱贫人口增收、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五治”融合等五项行动,切实解决农村空壳化、农业发展弱、农民收入低、乡村环境差、乡村治理难等问题,统筹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实现乡村生态美环境优、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百姓富目标,探索形成脱贫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毕节模式,建成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新典范。
赫章县,一处过街天桥连着两个社区,一个叫金山,一个叫银山。这里是赫章县金银山易地搬迁社区,是全国70个万人以上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共安置搬迁群众2697户13612人,其中95%为脱贫户。搬迁群众自从入住金银山街道后,步入了小康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我是可乐矿山村的。搬到这里后,政府介绍我们到厂里来做工,很满意,收入又好,看病也方便,比我们可乐老家好多了。”在银山社区手套厂里,工人郭仕发一边缝制手套一边说。
邓梅从罗州乡搬到金银山街道,被安排在社区打扫卫生,每月600元工资。加上丈夫外出打工的工资、转移性收入及相关补贴,人均年收入超过1.6万元,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搬出大山的人们很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他们都像郭仕发、邓梅一样,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加了收入,生活悄然发生变化,日子越过越好。
不负青山——
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
从城市到乡村,从山川到河流,毕节处处都洋溢着蓬勃活力,共同守护着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屏障。
从山巅俯瞰,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姹紫嫣红,仿佛画家在山坡上打翻了调色盘……今年赏花季,毕节的百里杜鹃景区游人如织,欢笑声此起彼伏。
“除了深度赏花,还能泡温泉、品美食、买特产、看民俗演出,好看好吃又好玩。”重庆游客陈霞对景区的产品和服务赞不绝口。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也是毕节从生态建设迈向生态文明的重要底色。“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改革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在化屋村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贵州真是山好水好,一定要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随着排水造田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草海水域面积急剧萎缩,水质一度处于Ⅴ类和劣Ⅴ类。为了挽救草海,近年来,威宁自治县大力推进草海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
短短数年,草海的保护与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包括黑颈鹤、灰鹤等国家珍稀保护鸟类,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摄影爱好者的镜头里。
如今,草海候鸟已由2016年的220种增加到246种,生物物种数由2016年的1954种增加到2600种。一年四季呈现不同景致,草海成为贵州生态环境治理的生动典范。
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毕节不断加大山地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持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绿色农业转变,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
高山云雾出好茶,生香甜润富民生。毕节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协调起来,采取科学的生产方式,创新绿色技术、产品和服务,拉长以茶产业为基础、以文化为依托、以康养为载体、以旅游为目的的产业链,推动生态产业化。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以金沙县为中心的“中国贡茶”产业带,以纳雍县为中心的“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带,以七星关区为中心的“中国古树茶”产业带,以威宁自治县为中心的“乌撒烤茶”产业带,以织金县为中心的“高氨基酸茶”产业带。
依托良好的土壤和气候资源,织金县因地制宜、规模化种植皂角树,利用皂角籽加工药食两用的产品,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方式,皂角树成了“摇钱树”,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走上收获甜蜜皂角的幸福路。目前,织金县共种植皂角50多万亩,带动全县20多万人就业增收。
在织金县猫场镇的贵州碧诺美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忙着将剥好的皂角米进行加工和包装,展厅里各种皂角生态食品和皂角洗发露等产品琳琅满目。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年产销皂角产品200吨左右,产值达4000万元。
“剥皂角米就像剥瓜子一样,我们这儿上至70岁,下到十岁,都可以来剥。”种植户钟甜甜说,“剥皂角米灵活方便、不受时间限制,平均下来每个月剥皂角米能增收近2000元钱。”
串门剥、带娃娃剥、吃喜酒也剥、放假回来的学生利用假期剥。当地群众“剥着籽、看着娃、挣着钱、养着家”,过上了美好生活。
引才育才——
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础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毕节有950多万户籍人口,约占全省的1/5,是贵州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人口资源怎样变成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毕节一方面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狠抓职业教育,大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一方面坚持引才与育才并举,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位于毕节金海湖新区的职教城,已有6所职业院校入驻,在校师生近5万人,初步形成文理工农医兼顾和服务业、制造业、科教文卫并重的专业布局。全市还有中职学校15所、高职高专5所,初步构建起以中职为基础、以高职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毕节围绕“引进高端、强化中端、做大初端”的思路,按照“一园区、两核心、多节点”模式,建成贵州省毕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一大早,威宁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零工市场区就聚集了不少前来求职的人;而一旁的企业招聘区,多家企业已开始张贴招聘海报。在这个人口大县,产业园每天的供需很火热。产业园运营中心负责人介绍,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和服务是全县保就业、促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工作。威宁今年初成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一方面加强劳务输出精准对接,让有劳力、愿就业的人能找到工作;另一方面,盘活“家中”零散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毕节打造了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人文特征、专业特长、技术精湛的“毕节工匠”,形成毕节鲁班、毕节织工、毕节乡厨、毕节康护、毕节农技五大“毕节工匠”品牌。
一间间房、一条条路、一个个致富产业、一次次教育资助、一份份医疗保障和一张张笑脸……如今的毕节依靠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实现了人民群众从苦甲天下到同步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重大跨越,交出了一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合格答卷。 【编辑: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