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院士成“宝藏博主”:大科学家也可以是“大科普家”

发布时间:2024-11-16 14:59:30 来源: sp20241116

  当88岁院士成为50多万人的“宝藏博主”,这会催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答案是:会带动更多严肃知识“活”起来,会点燃更多人对科学的兴趣。

  今年9月,“科学与中国”20周年大会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在京启动,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和其他几位院士发表了科普演讲,响应了院士做科普的号召。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科普身体力行者的金涌院士,还以短视频科普博主的身份在抖音上半年圈粉50多万,受到不少网民的追捧。前不久,“88岁院士线上开课意外爆火”的话题词还登上了抖音热榜。

  “大学之大,乃有大师之谓也”,由此反推便是:哪有大师,哪里就是大学。如果说,已成知识科普重要渠道的短视频平台筑起了“没有围墙的大学”,那这所大学需要的大师,正是像著名化学工程专家金涌院士这样的大科学家。

  身为流态化反应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循环经济领域相关学科发展与实践的开拓者,金涌院士在短视频平台上做起了知识布道者,为众多“线上旁听生”们讲化学化工科学,不啻于为大科学家做科普作了垂范。

  这显然契合大众期许:一直以来,大众跟大家之间横亘着一道高墙,人们对那些学术巨擘、学界权威虽然敬仰有加,却很难进入“大师课”的辐射范围。到了今天,借助短视频和直播,人们终于可以隔着屏幕,近距离感受大家“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的风貌,聆听其“真知附着其上,奥旨藏乎其中”的科普。

  在大众化信息平台上做科普,通常会带来“双向改变”——既改变科普者本身,也改变受众的科学素养。

  对金涌院士而言,短视频平台大大地拓展了他科普的阵地。从清华大学化工系任教50余年后,退休的金涌院士就为科普事业不懈付出,曾耗时六年组织制作系列科普视频《探索化学化工未来世界》,并将配套书籍印刷2万册赠予全国各中学。正因不遗余力地撒播科学种子,他获得了“科学与中国”突出贡献者荣誉奖章,还两度获选“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他于今年5月入驻抖音,无疑是顺势而为:近年来,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知识类内容池日益丰富,不论是名校在抖音“组团营业”,还是名师公开课上线,都切实带动了高质量知识的普惠。

  短视频和直播不是传统课堂的替代品,而是多样化知识接收渠道、轻量化知识传播体验的提供者。无论是有声文字、立体动画、真人情景再现等呈现形式对枯燥严肃科普内容的具象化、灵动化呈现,还是评论、连麦、弹幕等交互方式带来的即时性反馈、提升的大众参与感,都强化着其科普传播的优势。

  揆诸现实,加入知识科普团的顶级学者也越来越多。《2022抖音知识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0月,抖音科普类创作者数量增长达80.4%,认证的教授数量近400位,全年更有45位院士、40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抖音直播间分享专业知识。

  金涌院士的加入,无疑提升了当下知识内容生态的吸引力。有报道提到,他做科普有着自己的盘算:给学生科普,是为了种下热爱化学化工的种子;给企业家科普,是为了推动前沿技术落地。而抖音显然有助于为他的科普拓展受众群,帮他连接众多趣缘人群和种子用户。

  对大众而言,金涌院士们化身科普类“宝藏博主”,也会让更多人见识到科学的魅力,进而被吸引、被打动。

  科普的价值在于“用一棵树摇动一堆树,一颗心唤起很多颗心”,让科学之树开枝散叶,让好学种子四处生根。

  大科学家在一线做科普,能代偿很多网民“受教于大方之家”的心愿,也能激发出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从2020年末开通抖音账号的汪品先院士,到现在开通半年收获50万粉丝的金涌院士,都快速圈粉数十万,足见他们的感召力之强。

  大科学家做科普,往往可以更好地平衡科普高度、广度和深度。金涌院士就在用通俗易懂、直观生动的方式讲解循环经济、碳中和、核聚变、人造太阳、海水淡化、土壤污染等硬核知识,科普能被人体吸收的生物“塑料”是怎么研制出来的、被划破的航天器如何自动愈合……贴近地气的阐释,生动可感的形式,加上学界权威的身份,让他的科普内容快速出圈。

  2022年10月,金涌院士在中国科协与抖音联合举办的《院士开讲》中围绕诺贝尔奖与创新思维的演讲,在抖音上的切条合集播放超2400万,话题视频播放达到6000万。开通抖音账号后,他把科学原理与日常生活结合,编织出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科学世界,也吸引着无数人走近科学、拥抱知识。

  科学知识普及本身未必是关键,金涌院士们带来的“知识下凡”,更重要的价值或许还在于,打破了人们对科学神秘的“偏见”,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向往,还将理性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带给更多人,引导他们走上科学之路。

  到头来,他们科普的流量与好评“齐飞”,让人们见到了科普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也让无数人心中闪烁的科学微光开始燎原。

  大科学家也可以是“科普家”,信息平台也可以是“线上大学”,这就是技术带来的信息普惠在知识传播维度上的映射。可以想见,像金涌院士这样在互联网平台上做科普的大科学家多多益善——毕竟,科学需要这种影响力,整个社会也需要更多科学家拥有这种影响力。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