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15:56:13 来源: sp20250104
中新社 北京12月1日电 题:基辛格为何如此受到关注?
——专访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朱锋
中新社 记者 文龙杰
当地时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逝世,享年100岁。基辛格一生传奇,他的名字前可以列出一长串定语:“现实主义大家”“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好朋友”……因为他是“持久和平、稳定、繁荣和全球秩序时代的‘建筑师’”。
2017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纽约出席中美大学校长和智库论坛并致辞。基辛格强调,美中别无选择,必须合作。刁海洋 摄
斯人已逝,风范犹存。曾与基辛格博士有数面之缘的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追忆其人其事其学。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您曾与基辛格有过面对面的交流,您眼中的基辛格是什么样的?
朱锋:我在美国访学和学术交流期间,在国际学术论坛上曾与基辛格有数面之缘,并就美国对外政策、中美关系等问题与他进行过交流和探讨。基辛格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在核威慑与国际安全、美苏竞争的冷战时代和后冷战时代的美国安全战略等领域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曾于1969年到1974年担任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助理,1973年到1977年担任美国国务卿,其间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基辛格更是一位优秀的国际问题学者,自他不再担任政府职务后,著述不断,特别是最后30年一直笔耕不辍。一个人把这三种工作都做得如此之好,非常难得。
2023年10月24日,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度颁奖晚宴在美国纽约举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向美前国务卿基辛格颁奖,表彰其为促进中美关系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图为美国前财长盖特纳祝贺基辛格博士(右)获奖。廖攀 摄
中新社 记者:基辛格咨询公司官网所发的悼文中,为何称他是“持久和平、稳定、繁荣和全球秩序时代的‘建筑师’”?
朱锋:基辛格1969年离开哈佛校园,由学界进入政界。此时正值美苏冷战进入高潮,双方核力量的发展已达到“确保相互摧毁”,基辛格促成改善对华关系,并由此改变国际战略力量格局,形成了新的“均势”。
很大程度上他也是越南战争的终结者。他认为美国不能把过多精力陷在东亚局势中。
20世纪70年代,他对美苏核军控谈判比较积极,强调两个超级大国要形成战略稳定。对长达23年的中美对抗关系的破冰,他也可以说是“破解者”“推动者”“促进者”。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他是关于中美关系的深入思考者,面临各类挑战和考验,明确主张“危机管控”战略。
总体而言,基辛格学者生涯的起步发展和作为外交官、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基本都是在冷战时期,他的一些战略思想和具体政策为维持全球范围内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10月24日,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度颁奖晚宴在美国纽约举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向美前国务卿基辛格颁奖,表彰其为促进中美关系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图为众人祝贺基辛格博士(左二)获奖。廖攀 摄
中新社 记者:理解基辛格学术思想与战略政策的“钥匙”是什么?
朱锋:基辛格的主要学术思想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当时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形成“核均衡”与“核恐怖”,且阵营对抗在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到底如何管控美苏关系,基辛格在这方面用力颇多。他的第一本专著就是《核武器与对外政策》,提出美苏之间应保持有限冲突。所以,对于冷战时代的力量均衡和相对稳定,他贡献很大。
从思想基础来说,他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学派的学者,强调“利益”“实力”,不那么看重意识形态的作用与影响,强调要超越意识形态去寻找力量的分化组合。因此,他致力于推动中美关系。作为现实主义的理论大师,他来过中国多次,比较了解中共,对中国没有什么太大的偏见。近些年来,他一再强调管控中美关系,不要让中美关系陷入深渊和冲突,更不能陷入全面对抗。
我和基辛格博士有过多次交流,不论是学术或生活之中,他都很温和,但对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很执着。后冷战时代,美国的对外政策变得更加“自由国际主义”,要输出人权价值,但基辛格依然保持着现实主义学派的观察,对美国过度强调意识形态对抗和输出不是特别认同。也因此,他在今天的美国学术界影响力与冷战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2007年,正在北京访问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出席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就“我所见证的中美关系及其未来”等重大问题发表讲演并回答学生提问。徐曦弋 摄
中新社 记者:基辛格在中国知名度很高,我们为何关注基辛格?
朱锋:在中美关系中,基辛格发挥过重要作用,冷战时期,他是“破解者”“推动者”“促进者”。今天,他作为冷静的“思考者”,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人们对于基辛格的怀念,实际也侧面反映了对中美关系的重视。最重要的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继承和发扬基辛格的战略眼光、政治勇气和外交智慧。
2006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教授再次莅临北大,参加北京大学授予其名誉博士学位的仪式。冯昕 摄
人们或许会担忧,这样一位重磅级战略家、决策建议者的离去,会不会导致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确实,中美两国如何跨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分歧,真正把两国人民的利益、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放在最重要位置,仍是一道正在也必须回答的问题。
“时势造英雄”,任何人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今天的中美关系已发生巨大变化,未来的稳定和发展十分重要。我们纪念基辛格、怀念基辛格,要从他的思想中继续吸取养分,继续往前看。至少,我相信基辛格的思想和睿智,他的影响力不会因为他的故去而结束。
中新社 记者:基辛格是非常知名的中国通,在88岁高龄出版了《论中国》,您如何评价这本书?
基辛格著作《论中国》封面。文龙杰 摄
朱锋:这本书我看了多次,内容很丰富,反映了老一代美国学者对中国的认识。他任外交官期间,曾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中国政治领袖接触,此后几代中国领导人,基辛格也都见过。他在书中谈到了对中国政治领袖的印象,看到了中国人奋斗精神、民族自强自立精神在不断延续,这些让他印象深刻。作为一名高级外交官,他与中国交往的高度和深度非一般美国人能比。由于缺乏这种经历,很多美国人对中国不了解,只套用一些固有观念来判断中国。
未来,或许难再有人能在如此跨度、深度和高度上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时代过去了。(完)
受访者简介:
朱锋,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中国论坛特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他的学术专长为:中美关系、东亚地区安全、南海海上安全。朱锋教授目前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曾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英国杜兰大学、新西兰惠灵顿大学等国际知名学术机构担任访问学者。其代表性学术专著有:America, China and the Struggle for the World Order(合著,美国:MacMillan 出版社, 2015)、《21 世纪海权:历史经验与中国课题》(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国际关系理论与东亚安全》、《中国崛起:理论与政策的视角》等。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