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9:24:06 来源: sp20241215
致敬人民教师
——写在第四十个教师节到来之际
赵婀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在秋日朗照、硕果累累的时节,我们迎来了第四十个教师节。让我们心怀炽热,向躬耕三尺讲台的1891.8万名人民教师致以祝福和敬意!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去年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印发,提出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
对教师的尊重,是印刻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的。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英雄辈出,大师荟萃,都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历史不断证明,国家的发展进步与尊师重教紧密相连,尊师不仅兴教,还可兴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尊师重教的传统得以赓续、弘扬。从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到正式恢复高考、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从大力兴办师范教育到设立教师节、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党和国家对于教育高度重视,教师的社会地位得以改善、待遇得以提升。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教师队伍建设走过了强根基、优结构、促保障的历史进程,广大教师的荣誉感、幸福感、认同感稳步提升。坚守讲台、潜心育人,广大教师也用大爱与智慧,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持,化作不竭动能,托举起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足迹与历史荣光。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标刻着中国新的发展方位。
进入新时代,面对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面对人民群众对于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热切向往,“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成为时代所需、人民所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教师的培养层次、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储备水平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形成了科学规范、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政策制度体系,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强化……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日渐形成。
尊师,被喻为“向着未来奔跑”。意指瞩目当下,更关乎未来。
从顶层战略部署,将教师工作摆到极端重要的战略位置;到完善体系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教师制度体系;再到大力弘扬风尚,让尊师重教成为全社会的文化与行动自觉……高位谋划、系统推进,必将汇聚起强大信心与大国之师的磅礴力量,推动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倡导和弘扬教育家精神,是鼓励广大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的必要之举,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应有之义,也是强基固本,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筑基的时代呼唤。
以教师之强奠基教育之强,以教育之强奠基国家之强。怀抱对三尺讲台的热爱,怀抱对点亮更多孩子人生之路的期许,怀抱对上好每一节课的坚守,怀抱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锐气,与时代同行,响应时代呼唤,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中,广大教师必将勇毅担当,书写教育报国的荣光!
致敬人民教师!
老师,我想对您说
那次家访让我终身受益
钟南山
这件事情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现在回顾一下,觉得那可能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中学期间,我读初二结束那个期末,在老师带领下,同班同学作总结,相互写评语。同学对我的评语是“学习还不错,但是跟同学的关系不太好”。听到大家这么说,当时不服气,不太喜欢这个班,就想跳级到高一。我把想法告诉了父亲,他让我试试看。
接下来的整个暑假,我认真补习,还借了高年级的课本。考试分数公布后,达到了跳级所需的总分要求。我非常高兴,跟同学说,你看我要离开这个班,要读高一了。
一天晚上,校长来到我家进行家访,与我父亲沟通。校长走后,父亲向我转达了老师的教导,“你还年轻,应该多学习一下,多锻炼一下,同学提的意见也是出于好意”。父亲也认同这些意见,劝我说,“南山,你还是别跳级了,好好打基础,好好地读一年初三,再考上去。”
那时候,我虽然心里不情愿,但还是听从了老师和父亲的建议,安下心继续读初三。冷静下来后,我虚心接受同学们的意见,改正缺点,扬长补短。初三毕业时,成绩很好,可以免考直升高中。同学们也比较认可我了。
回顾起那次家访,我对校长充满感谢和怀念。他对我提出好好锻炼成长、打好基础的教导,让我终身受益。
(作者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广州医科大学教授)
生命中重要的一段启蒙
李德仁
1951年秋天,我才11周岁,因家乡溱潼镇没有中学,便只身一人考入江苏省泰州中学。记得开学报到那天,妈妈坐船送我到学校住宿部,我望着妈妈远去的背影,久久不能平静。就这样,我在省泰中整整学习了6年,读完初中和高中,完成了人生教育阶段重要且难以忘却的一段历程。
初中时,同学们年纪普遍较小,班主任徐老师除了教授几何学外,还要照顾我们的日常生活。清晨,高年级学生帮我们分发热水洗漱。上午10点,食堂的师傅将西红柿、热豆浆送到教室,分发给每个学生。整个学校充满着老师爱生、学生尊师的和谐气息。
到了高中阶段,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个性特长的培养,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我先后参加了数学、化学课外活动小组。数学小组的叶老师不仅辅导我们做数学竞赛习题,还鼓励我们亲自动手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比如,用小平板仪测量小泰山的高度,这也许就是我后来学测绘遥感的一种启蒙吧!化学小组的朱光鉴老师思路活跃,带着我们实地参观工厂,在实验室制作肥皂和塑料纽扣等。
还有不少老师让我印象深刻,他们通过实践活动和趣味教学使我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如果说我在学术上还取得了一些成就,要感谢精彩的中学时代打下了基础。
(作者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
学到做人品质是千金不易的
蒙 曼
专业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但从老师身上学到做人的品质是千金不易的。
大学读硕士期间,导师徐庭云教授是“好老师序列”中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恩师。徐老师出身书香门第,很有风范,她的住所住过不少我们系遇到过困难的人。
我博士毕业回母校工作时,住的筒子楼冬天的水能结冰,徐老师很心疼,让我住到她家。单纯的我,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懂事”。老师的爱和包容,使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生活上被照顾,更是师者的胸怀。
不仅如此,有其他老师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筒子楼太嘈杂无法休息,也曾在徐老师家住过。她的家住了许多人,我觉得这样的人品非常高贵。
徐老师一直认为我是她人生中的亮点,这让我在平时做任何事都想要配得上老师的期待。直到现在我还一直以她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比如要珍重自己的形象,师生见面做弟子的不能迟到,等等。
如今,作为教师,我对这项职业充满虔诚和敬意。有的课讲了十几年,还得再看,永远要备课。学生换了,教案就得换。其实,我也希望学生看到我的进步。师者的传承都在潜移默化中,教学相长能带给老师喜悦之感。
(作者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带着老师们的期待为国争光
杨 倩
从家乡浙江宁波小镇,到走进清华大学,再到站上奥运会领奖台,我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支持与陪伴。他们,是我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体育领域,很幸运遇上了“伯乐”,给予了我精心的指导关怀,这是一种师生情谊。赛场外,也遇到许多好老师,激励我不断成长。我仍记得在清华附中马约翰体育特长班就读时,老师反复叮嘱:“你们首先是学生,其次是运动员。”
要在完成艰苦日常训练的同时兼顾文化学习,并不容易。为了不让大家掉队,老师们课后会针对每名同学的短板进行辅导,采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调动大家的学习热情。地理课上,老师会通过旅行经历讲解知识点,生动的旅行见闻令我印象深刻,至今,地理依然是我喜欢的学科,到不同国家、城市比赛,都会想起老师讲到的内容。
后来经过高考,我进入清华大学。射击赛场上,胜负往往就在毫厘之间,不仅是比技术,更是比心态。我选修了心理学,学习如何用更加专业的方式调整情绪、稳定心态。清华的老师鼓励我,学习与运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学习中学会时间管理,养成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这也是优秀运动员需要具备的特质。
作为一名学生运动员,为祖国获得更多荣誉是我永远不变的目标与追求,我会继续带着老师们的期待,为国争光!
(作者为女子射击奥运会冠军、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
听老师说说心里话
书信让学生与我走得更近
讲述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2403班班主任 杨志彪
10年,70万字,400多封写给学生的信,这是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当班主任最宝贵的财富。
很多人问,现在大学生都用手机建群、“小窗口私信”,为什么要写信?在我看来,书信不限字数,更有逻辑,容易引发思考。一来一往之间,传递的是情感,塑造的是人格。同学们在校读书期间,我都会给他们写信,谈理想信念、学习生活、感情交友。
来信中,有成长的烦恼,“在高中读书不错,现在却很吃力”“来自农村,怕交不到朋友”“考研?求职?对人生有些迷茫”,更有青春之问,如何避免“内卷”或“躺平”、怎样看待社会热点等。去信里,我写下青年钱学森的故事,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励志典故,启发学生寻找答案。因为书信,学生与我走得更近,有的还把往来信件珍藏起来,时常阅读。
鲜活的记录中,可以看到不少学生由娇弱变得坚强,由稚嫩走向成熟。沉淀后的青春激发出锐意进取,曾经的一个个“小我”,有的找到学术志趣,有的坚定科研报国,有的投身志愿服务……这正是新时代青年该有的模样——是学生们的收获,也是我的收获。
今年开学,我是新生班的班主任。几位学生先来报到,我第一时间去宿舍递上了信,期待他们走稳大学第一步。抬头“某某如晤”总是在变,但不变的是我想带领他们思考,如何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找到人生的意义,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这个字,一撇一捺。书信为媒,一笔一画。我与学生“见字如面”,希望能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
热爱家乡的教育事业
讲述人:云南建水县坡头民族小学教师 李 平
没想到,努力走出大山的自己,又回来了。
2002年中考时,我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到师范专业,毕业后分到了老家所在的乡,到较远的村小教一年级——语数音体美五科“包干”。
有人说,小时候淋过雨,长大后就想为别人撑伞。看着孩子们的脸庞,我想到曾经的自己,他们就是曾经的我。我经常教育学生热爱家乡,难道不应该从自己做起?首先,要对得起家乡的孩子。
学校里的孩子识字和阅读能力有待提高,为了鼓励他们,我经常骑摩托车去家访,都是乡里乡亲,与家长交流也亲近。比如,有的学生厌学,“躲”在家里不愿上课,我就买了书包、球鞋上门,让孩子感受到我的特别关心,返校后留意一举一动,最终帮助学生顺利中考。
家长白天忙活,家访往往是晚上。一次返程,赶时间回学校巡夜,雨大路滑,连人带车摔倒,在蜿蜒的山道上滑行数十米。不过,这没吓倒我。深山家访,摩托车的前灯成了唯一的照明,星星点点,照亮我和学生前行的路。
这些年,村里的路修得很好,集市热闹起来,我干脆把自己的家搬到校园,在外县从教的妻子也调来同我一起。以校为家的生活,让我更加热爱家乡的教育事业。筹集资金兴建学生食堂、宿舍,与孩子们一同编排非遗舞蹈……尽管是寄宿学校,周末学生被接走,但不少家长说,孩子们盼着上学,盼着“回家”。
热爱家乡,就从热爱家乡的孩子开始。更重要的是,长大后建设家乡、回馈家乡,这也是我作为乡村教师一直想让学生铭记于心的。
职教老师的幸福感
讲述人:黑龙江牡丹江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教师王丹凤
每当学生达到训练目标,流着汗水跳起来庆祝,每当他们站上领奖台,昂头挺胸散发着自信的光芒,我都会由衷感到,当一名职教老师是多么幸福。
对职校学生来说,理解工匠精神,找到人生梦想,十分重要。
有一年寒假,我和孩子们约好,利用假期准备酒店服务技能大赛。那一天雪很大,我到集训室时,人都还没来。我洗好水果,烧好热水,等着他们。时间一分一秒过去,20多分钟了,楼道里仍然静悄悄。我挨个打电话,却得到了同样的回答:“老师,我们不想练了。”我愣住了,耳边只剩下呼啸的风。
平复了一下情绪,我想,是因为训练无趣?还是太累?我给队长又打了电话,邀请大家吃一顿“散伙饭”。饭桌上,大家细数过往,从集训时的艰辛到获得成绩的欣喜,越说他们的声音越小。点滴回忆让孩子们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饭没吃完,就坚定地跟我说:“老师,我们不仅要训练,还要拿下一等奖。”我笑了,但鼻子忍不住发酸。
集训时,几乎每天都要练到深夜。走在操场上,月色朦胧,我和孩子们心中都感到分外明亮。我想告诉他们,要有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职校的孩子会有出彩的人生。
从事职业教育30多年,我看到了学生们未来的无限可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一个职教孩子闪闪发光,让他们真正成为肩上有责任、心中有热爱、手上有技能的技能型人才,永远对生活充满热情。
岛礁教学的责任和荣光
讲述人:海南琼台师院附属永兴学校幼儿园教师洪美叔
祖国版图的南端,伫立着一所温馨的学校,琼台师范学院附属永兴学校。五星红旗在海风的吹拂下迎风飘扬,孩子们在操场上欢快地跳跃,这里就是我工作的地方。
向阳而生,逐光而行。过去,永兴岛上没学校,渔民和驻岛工作人员的孩子都要到岛外就读。后来,岛上建起学校,当我还是琼台师院的学生时,看着师兄师姐们接续登岛任教,我就梦想有朝一日能加入他们。经过申请和选拔,我终于成为光荣的三沙教师。
上岛后,我和同事挨家挨户走访,思考岛礁教学特点,建设特色课程,扩大教育资源。将课堂搬进邮政厅、海事局,邀请武警官兵、科研人员为孩子们带来别出心裁的实践课……大家一起守护着三沙的每一个孩子,就像爱护自己的家人一样。
“值得吗?”海岛条件艰苦,第一个任期届满后,家人曾劝我回到家乡工作。但有一天,一个小朋友悄悄跑到我身边,在我耳边温柔地说,“洪老师,我爱你哦!”一瞬间,我的心被触动了,感受到三沙的娃娃们需要我,我决定留下来。
走上幼儿园园长这一管理岗位,我开始琢磨着怎么开展教研活动,怎么引进优质课程资源。每周,孩子们身着小小海魂衫升国旗、唱国歌,我看见爱国爱岛的精神在稚嫩童年里生根发芽。
在永兴岛,有一种叫海马齿的植物,一簇簇、一片片,生长在海堤岸边、岩砾地上。它们的生命力强,不择土壤,是防风、固沙、护岸的“好植物”。我希望能像它们一样,坚强生长,乐教天涯。
教孩子清楚喊一声爸妈
讲述人:湖南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刘玲琍
今年暑假,恰逢我教的第二届学生毕业20周年。再次相聚,毕业时十几岁的少年,已是成熟稳重的模样:念书时坐第一排的小晗,如今在医院工作。爱笑的小娟,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这些学生都是听障学生。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深知,走到今天,每个人都很不容易。回顾学生的成长、回顾自己的教育历程,我感受到,心向阳光、不畏风雨,终能抵达远方;自立自强、坚持不懈,终能创造奇迹。
忆起当年的课堂,大家都感叹坚持的力量:
语文课上,用手语解释不清知识,就用图片、用实物,想尽办法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不懂的地方,就反反复复教。一段时间以来,我主要教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班,一个普通的发音,往往要教几十遍,甚至几百遍。当看到家长因孩子第一次清楚地喊“爸爸妈妈”而热泪盈眶,看到学生的眼睛里有了光彩,我特别欣慰。
聊起毕业后的经历,我被学生们的自立自强、乐观向上打动。从教33年,教过80多名学生,他们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为特教教师,不少学生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结婚时请我去做证婚人……用双手和智慧为社会作贡献、为美好生活打拼的理念,学生们都牢记心间。
看着长大后的孩子们,还有很多话想说。就像我的网名“心向阳光”,我希望他们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努力克服困难,向着未来前行,迎来灿烂人生。
聚会结束,学生挥手告别,阳光下的身影步履坚定。我还将守在这方校园,继续用爱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温暖学生成长的心灵,让每个人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老师抽屉里的旧时光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人民网联合推出“老师抽屉里的旧时光”征集活动,邀请广大教师分享教书育人的故事。截至活动结束,来稿5137件,包括文字、图片、短视频等,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师生之间的美好记忆。
作为心理健康教师,与学生建立长期的信赖关系很有意义。最近收拾资料架,翻到曾经一位学生写的纸条,一句“您就是我心中在人生道路上为我遮风挡雨的盾牌”,让我泪眼模糊。那些年,从课堂交流到考试复习再到生病时的关心,我对她敞开怀抱。每次下课,她都凑到我身边聊一聊心里话。毕业时,她握着我的手说:“我一定会回来看您。”那一刻,我深深感到,在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分量多重啊。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实验学校 张淑荣
我从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到县里最南端的小山村任教。当时,生活是那么简单,孩子们是那么单纯。春天,孩子们带着我挖野菜、摘野花;夏天,爬山、摘杏儿;秋天来了,一起进山寻找小动物;冬天来了,我们扛着冰车,去河道滑冰。很庆幸,这里成了我人生之旅中一个难忘的驿站。借用冰心的一句话,送给曾经陪伴我的孩子们,“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你们就是老师心中最美的花。
——山西天镇县星源学校 孙 磊
退休前,我是大学会计学院的教授。当了一辈子老师,离不开这三尺讲台,刚退休我便报名了“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来到大理。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便是去听年轻教师上课,大家朝气蓬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苍山洱海如诗如画,但难免会有远离家乡和亲友的寂寞,不过这是可以克服的。2022年3月1日,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响应号召,支教滇西,重新起航。能回到学校发挥余热,与学生在一起,是我人生的幸事。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银龄教师 孙贤林
文字采写:本报记者吴丹、黄超、丁雅诵、吴月、闫伊乔
资料来源:教育部
(人民日报)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