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抓实干 基层新实践新探索(新春走基层)

发布时间:2024-11-02 05:55:26 来源: sp20241102

  山东省费县,农民在岩坡大集上经营特色小吃。   本报记者 雷 声摄

  江苏省海安市,市民在选购节庆饰品。   翟慧勇摄(人民视觉)

  河北省唐山市,市民在挑选“福”字。   朱大勇摄(人民视觉)

  北京门头沟区保障农村地区供暖——

  温暖过冬  喜迎新春

  本报记者  王  洲

  寒风阵阵,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口村气温降至零下5摄氏度。走进村民李秀娟的家里,记者立刻暖和起来。2022年村里煤改电后,她家装上了空气源热泵,摸摸餐桌边的暖气片,寒气顿消。“这个设备性能很好,现在过冬更舒心了。”李秀娟说。

  舒心源自各方的关心。去年9月份,当地政府就联系空气源热泵厂家,对全村取暖设备进行巡检、维修、更换,并在供暖季开始前提前完工。去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印发关于保障农村地区温暖过冬的工作方案,明确对一些取暖设备的维修等情况进行补贴。

  “我家的空气源热泵去年坏过一次,维修完没几天,政府的补贴款就到账了。”李秀娟很满意。谈到新年愿望,她脱口而出:“搬新村、住新居。”

  她口中的“新村”位于老村的东南侧。去年,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后,门头沟区决定对沿河口村实行整体易地安置。去年11月底,安置房建设开工,如今一座座二层小楼已经盖好。“这些房屋是装配式模块房,经过拼装就可以很快投入使用,不仅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冬季施工的限制条件,还具有抗震、防水、保温等特点。”沿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唐巨轮介绍。

  今年1月底,房屋建设、外立面装修完工,安置房由建设单位交付到村,这两天,已经有几户村民搬了进去。斋堂镇党委书记晋卫华介绍,今年5月1日前,全村96户村民有望全部搬进新居。

  “新房分上下两层,之前看过样板房,很敞亮。我们全家都盼着能早点搬到新家去!”李秀娟最近一直在盘算装修的事,“新房铺设地暖还是安装壁挂式暖气,全家还在商量。不管选哪个,家里的日子只会一天更比一天好。”

  

  山西高平市盘活古建筑——

  传统村落  转型发展

  本报记者  付明丽

  红春联、红灯笼、红标牌……行走在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花灯点亮村庄,造型别致,流光溢彩。

  苏庄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里25处明清古院落和穿村而过的晋豫古道,见证了它曾经的繁华。

  这两年,高平市重点建设高铁新区,距离高铁站仅1公里的苏庄村迎来发展新机遇。

  2021年以来,苏庄村通过租赁、村集体经济入股等形式,盘活古建筑,古院落变成银饰博物馆、剧场等场所。

  “村里开发老房子,我全力支持。”春明院原来的主人、老党员侯春明带头腾出房子,前几天听说花灯搭起来了,他带着老伴、孙子专门回来一趟,“老院子还在,就有一份念想。”

  村民武永锋家的院子是一座两进四合院,以前住了6户人家,后来陆续搬走,只剩下他的父母,院子里坑坑洼洼,显得有些破旧。

  院子修好后,改成演艺剧场,取名永顺堂。景区从作家赵树理的小说中取材,创作同名实景剧。首演那天,武永锋进到院子里上下打量,院子的格局没有变,铁门花、旧门牌也都在,尘封多年的石碾子成了置景道具,“老院子又热闹起来。”

  “开发苏庄村,落脚点是让老百姓增收。”苏庄村党支部书记张磊介绍,村里分类建立劳务人才库,开展技能培训,向景区输送100多名服务人员。景区运营两年多,村民人均年收入由8000元增加到1.2万元。

  一大早,村民李兴龙就一刻不得闲。曾经开过饭店、做过司机,回到家乡后,他干上老本行,支起小吃摊,卖当地特色美食,一年也能赚不少。

  “去年春节,没几天就卖断了货。今年我备足了肉,炸了十几箱肉丸。”李兴龙匆匆吃了碗面,准备迎接客人……

  

  浙江金华市发放“爱心卡”——

  养老服务  情系万家

  本报记者  李中文  窦  皓

  近段时间,气温下降,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金都美地社区,85岁的周奶奶心中却倍感温暖:原来,社区志愿者王奥上门提供的贴心服务让周奶奶很满意。

  服务结束,周奶奶拿出社保卡,“嘀——”,放在读卡器上一刷,服务费比市场平均价便宜一半。“这张卡拿出去还可以免费乘坐公交。”周奶奶说,现在她走到哪儿,兜里都要揣着这张“爱心卡”。

  “我平时工作忙,照顾爸妈的时间有限,有了‘爱心卡’,心里踏实多了。”周奶奶的儿子黄潮忠连连称赞。

  黄潮忠还时常远程给父母预约服务,登录“浙里办”微信小程序进入“爱心卡”页面,助餐、助浴、理发、修甲、保洁……上门服务的项目、时长和收费一清二楚。选好项目,确定时间,无论是预约党群服务中心的爱心门店,还是志愿者的上门服务,都很方便。

  老年食堂就餐补贴、爱心门店购物打折、助老服务预约上门……这张“爱心卡”集社保卡、医保卡、老年优待证等功能于一体,可以满足老人补贴发放、上门诊疗、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健康护理等多方面需求。60周岁以上符合申领条件的老人,按不同标准每月都能享受爱心积分补助。

  “按照‘财政投一点、集体担一点、社会帮一点、家庭出一点’的原则,我们将多部门相关资金统筹用于养老服务,村(社区)投入一定资金作为补充。同时,我们还积极鼓励社会慈善捐助资金的投入。”金华市民政局局长黄晔说。

  截至2024年1月底,金华市已发放养老服务“爱心卡”110.3万张。以“爱心卡”为载体,金华市广大老年人享受助餐、助洁、助浴、上门护理等养老服务1839.21万余次。

  

  安徽无为市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江水悠悠  稳定供应

  本报记者  韩俊杰

  一场冬雨洒在江淮大地。一大早,家在安徽无为市昆山镇汪田村的苏方文老人一家就忙活起来。前一天从江苏无锡回来过年的二女儿,正忙着打理几条大鲤鱼。女婿程礼荣特意买了两个大水壶,“冬天用这个烧水喝,方便。”打开水龙头,哗哗的水流喷涌而出。“家里现在喝上了长江水,水质优良,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苏方文说。

  无为市地处长江岸边,但昆山镇汪田村却地处偏远。上世纪80年代,为了吃水,家里花钱打了一口25米深的水井,井水通过泵房上水再通向厨房。“井水杂质较多,喝起来有些苦涩。”程礼荣说。

  喝了几年井水后,程礼荣把井盖一盖,再也不愿用了。宁愿走几里地山路,从附近的大洪山挑水喝。山里有个水塘,是山泉水和雨水汇聚而成。挑一趟水下来,少说要走七八里地,就是程礼荣这样的汉子也得时不时歇歇脚。他不在家时,挑水的重活儿就落到妻子肩上。

  后来,程礼荣和周边10余户村民集资,从大洪山引水入户。再后来,镇上修建了自来水厂,水质才算有了保障,但水压有时跟不上,可能会停水。

  “2018年3月开始,无为市投入26亿元,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汪田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唐光发说,去年11月工程竣工,乡镇供水实现全覆盖,也让村民彻底告别“住在长江边、喝不上长江水”的尴尬,“现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新建300亩白茶产业园,供水车可以随时灌溉,茶叶长势喜人。”

  “吃水问题彻底解决了,我们在外面打工就更省心了。过几天家人都会回来,我们要热热闹闹过个好年。”程礼荣说。

  

  河南郑州高新区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优化环境  助力企业

  本报记者  方  敏

  在位于河南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河南明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各种生产设备满负荷运行,“轰隆隆”的声响不绝于耳。一旁,数辆黄色无人搬运车来回穿梭,把巨大的铝卷精准运送到指定位置。在大数据和物联网的“指挥”下,数百种定制铝板和上万吨铝卷能够被精细加工……

  春节将至,郑州许多工厂的生产却并未停步。采访中,一名工人表示:“企业订单多,我们加油干。赚了钱,后面再休息。”朴素的话语,表达出十足的干劲。

  新材料、智能传感器、数算产业……在郑州高新区里走访,常常能听到这类名词。

  据介绍,目前,郑州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57.6%,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占比达89.3%,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正在这里加速集聚。

  企业在加油干,政务服务也不停步。步入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在综合办理窗口前,一名企业工作人员称赞这里的营商环境:“他们推荐我用‘郑好办’手机应用,办理很多业务可以足不出户。”

  “也请你多给我们提建议呀。”郑州高新区审批服务局局长李桦接过话头,“郑州高新区聚焦培育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当前正大力推进‘一网通办’,助推中小企业迈向‘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探索“全程网办+智能审批”服务、开展“无感智办”、推行无人工干预的“智能审批”……郑州高新区的一系列新举措获得企业好评。

  2023年,郑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8%……深入一线,记者切实感受到了数据背后的发展动能。

  

  湖南湘江新区创新保护模式——

  整治耕地  迎接春耕

  本报记者  孙  超

  地处长沙的湖南湘江新区莲花镇三和村一处恢复耕地工程现场,挖机正在平整土地。今年春耕,这里将建成13亩育秧大棚,为3000多亩耕地供给秧苗。“时间不等人,年前多干点,年后就从容点。3月10日前,必须育上秧。”流转了这片耕地的种粮大户黄仕其,农时算得精准。

  “新恢复耕地不仅要能种粮,还得好种粮。”莲花镇党委书记吉文斌说,“我们优先从集中连片区域及其周边入手,让恢复的耕地成为实实在在的增收地。”

  看准了就抓紧干。2022年开始,莲花镇启动千亩耕地集中连片综合整治工程,将耕地恢复、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涉农资金有效结合,同步配套建设机耕道、沟渠水系等农业基础设施。

  恢复耕地的成本谁来负担?湘江新区财政采取“以奖代补”资金补助方式,每亩最高可奖补5000元;2023年,根据实际需求又额外增加3000元。湘江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处处长伍志光介绍,两年来,莲花镇新增恢复耕地2000亩,投入资金约2100万元,每年可实现粮食增产280万斤。

  利益理得顺,工程进展快。在莲花镇不少区域,当年恢复的耕地,当年就收获粮食作物。去年3月,黄仕其带头流转了村里1100亩新恢复耕地,旋即种下800余亩双季稻和200余亩一季稻,一亩地收入达到上千元,“旱能灌,涝能排,又连片,省力又省钱!”

  通过耕地集中连片综合整治,2022年,湘江新区实现新增恢复耕地面积6025亩;2023年,又恢复耕地4849亩。湘江新区莲花镇创新耕地“集中连片综合整治”新模式,获评2023年度湖南省耕地保护创新案例。

  

  从广东东莞市到贵州榕江县,自驾新能源汽车——

  充电方便  返乡从容

  本报记者  贺林平  李  纵

  “回家啰!”吴显敏起了个大早,从公司宿舍步行几分钟,来到附近的公共充电站,“昨晚我就把车开过来充电了,夜间电费便宜,充满电只要三四十元。”

  吴显敏在广东东莞务工已有25个年头,从东莞市厚街镇出发,到家乡贵州榕江县,路程约800公里。早上8点多,吴显敏驾车启动,踏上了返乡路。下午2点,吴显敏到达规划的第一个充电站点——广西贺州昊明超级充电站。见有两个充电桩空着,吴显敏把车开过去,插枪、扫码、通电,随后便在工作人员指引下来到站点的“司机之家”休息。

  去年9月,为了让新能源汽车“出得了城,下得了乡,回得了家”,南方电网公司在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等5省区建成充电桩近10万个,其中在4785个乡镇建成充电桩超3.3万个。

  花费57.8元,用时40多分钟,给车充满电后,吴显敏继续出发。晚上8点,吴显敏来到包茂高速会仙服务区电动汽车充电站,开始第二次充电,这里离榕江县还有250多公里。“这次充完电就可以直接开到家了。回家要经过县城,顺路买点新鲜水果和菜回去。”吴显敏说。

  第二天深夜2点,吴显敏到达榕江县城。县城小河边,仍有不少商铺开着门,不时有人进进出出。河两岸的景观灯也都亮着,点缀着夜幕下的小城。“我们老家夜生活很丰富,之前举行‘村超’比赛,气氛更热闹。”吴显敏说。

  清晨5点多,吴显敏驾车进了寨蒿镇晚寨村,依山而建的侗族特色木质房屋里亮着点点灯光。回到家中,老父亲早已烧好火炉等候,相聚的一家人开始热热闹闹地整理年货,有着说不完的话。

  

  陕西西安市暖心服务群众——

  古城过年  安心相伴

  高  炳  李兴川

  “您先进来坐,里面暖和。”古城西安夜色正浓,一位大叔拉着行李箱四下张望,脸冻得通红。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站前分局民警赵鑫见状,邀请他走进火车站南广场的玻璃房子。茶杯倒上水、手机充上电,大叔紧皱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他刚下火车,身穿一件薄袄,“从广东回来,没想到西安这么冷!”

  春运期间,西安火车站人潮涌动。入夜后,“暖心警务会客厅”里灯火通明,在广场上颇为惹眼。推门而入,这间15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圆桌、软椅、热水、充电器、轮椅、担架等一应俱全。桌上的医药箱里,还备着碘酒、绷带、体温计、速效救心丸……

  “我们专门设计成玻璃房,方便群众识别。”赵鑫介绍,这里以前是警务站,主要承担接警、巡逻等警务功能,去年升级为“暖心警务会客厅”,拓展了服务群众的功能。

  来到位于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上的“暖心警务会客厅”,一进门,靠窗的椅子上坐着两个与家长走散的孩子。室外的喇叭里正响起寻人广播。

  “这里是网红街区,游客量很大,小孩子走散的情况时有发生。”夜里,西安市公安局雁塔分局民警甘旭升在会客厅值班,他第一时间上报情况,附近值勤警力广播找人、查看视频……不一会儿,几位家长匆匆赶来,领走了自己的小孩。

  截至目前,西安市已建成“暖心警务会客厅”465个,共接待服务群众17.6万次,提供各类咨询求助7.1万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1万次。

  已近午夜时分,大雁塔周边的游客仍络绎不绝,“暖心警务会客厅”里灯光依旧明亮。“过年了,大家来玩得舒心、安心,是我们最大的心愿。”甘旭升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8日 06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