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遥远的地方”

发布时间:2024-12-22 23:18:30 来源: sp20241222

  地处阿里高原的支普齐,藏语意为“在那遥远的地方”,打开电子地图,可以看到它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从北京出发需要走将近5000公里的路程。驻守在这里的支普齐边防连,是全军距首都北京最远的连队。

  初秋的夜晚,坐落群山中的支普齐哨所上方星空璀璨,但在这里执勤的官兵却无暇顾及,他们顶着一阵阵呼啸的寒风,穿着厚重的大衣、手握钢枪站在哨位上,随时准备应对边防线上的突发情况。

  位于边防一线,地形复杂、气候极端、巡逻任务重……关于支普齐哨所的艰苦,连队官兵们有着切身体会,每到冬季面临大雪封山时,封山期往往长达6个月之久,但官兵们以山为伴,让支普齐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把平淡而紧张的守防生活变得充实,让连队充满了家的温暖。

  “为祖国守边防,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

  “当祖国召唤的时候,挺起胸膛站排头……”入夏,通往支普齐边防连道路上的积雪逐渐消融,22岁的张鹏辉与其他新兵,在团部完成一段时间的适应性训练后,唱着嘹亮的军歌踏上了下连路。

  尽管在高原上已经待了1个多月,但是经历800多公里蜿蜒盘山路的颠簸,许多新兵还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面对随队军医的询问,新兵们强忍着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没有一人退缩。

  张鹏辉来自上海,大学毕业后为了实现自己的从军梦,说服父母报名参军,他在参军意愿一栏选择了“艰苦地区部队”,和身边的战友一样,他如愿来到祖国西南边陲。张鹏辉说:“不去参军,我一辈子都有遗憾,不去边防线上守卫国门,我当兵也会有遗憾。”

  翻越了数座达坂,走过数不清的陡坡、搓板路、回头弯,车队终于抵达了深藏于喜马拉雅山脉深处、海拔高度4300多米的支普齐边防连。

  “10年前,第一代支普齐边防连官兵从河沟里挖出这块大石头,刻上‘在那遥远的地方’7个大字,它见证了连队10年来从无到有、从零开始的创业历程。”连队门前,大石头迎着阳光屹立,在老兵们热情的欢迎仪式中,鲁文为新兵介绍起了情况,“好男儿来当兵,为祖国守边防,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

  “以前这里只是季节性哨所,官兵们骑马进山巡逻,一趟就要走好几天,路上吃干粮、啃冰块,屁股都磨出了茧子。”几年前,鲁文从军校毕业来到这里,从团部到连队的路,他和战友走了5天,看到连队的“帐篷营房”,他感觉自己“到了天边边”,但他发现,这里的老兵如同钢钎一样,牢牢“钉”在祖国边防线上。

  “这么多年来,从帐篷到自建砖房、活动板房,再到第五代营房,连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鲁文拍了拍身边10年军龄的藏族老兵巴桑罗布,讲起了他的故事。

  10年前,上级决定在支普齐某海拔5000多米的点位修建边防设施,并派人员驻守,还是新兵的巴桑罗布在接到命令后,带着老班长“好好干”的嘱托,毅然来到了只有几顶帐篷的支普齐边防连。

  “无论吃饭、住宿还是出行,我们都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困难。”因为连队海拔高、位置偏远,巴桑罗布和战友们很多时候只能依靠自己,他说:“那时心里面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完成好自己的使命任务。”

  2017年8月,连队第一个锅炉燃烧起来,官兵不用盖第二、第三床被子了;2019年9月,第一座移动信号塔建立,官兵告别了只能用座机给家里报平安的日子;2020年6月,第一条柏油路修到了连队,官兵进出支普齐再不会“灰头土脸”; 2023年8月,第一辆邮政运输车开通,官兵也能接收到来自远方的“思念”…… 细数这些年连队的变化,巴桑罗布倍感欣慰,他说:“条件好了,我们戍守边防的信心、底气更足了!”

  “这里,是我的家”

  新兵们来到连队不久,便被带到了距离营区1公里外的一片青稞地。在常年干旱、多风少雨的藏西高原,甚至找不到一棵草。但是眼前的这片青稞已经快要成熟,放眼望去,整片土地都披上了“金黄色衣裳”。

  “建连之初,支普齐‘一穷二白’,每年超过6个月的封山期让这里的建设十分缓慢,物资最缺乏的时候,战士们只能啃上数个月的压缩饼干和罐头干菜。”战士马林一边带领新兵们浇水,一边讲起了这片青稞地的历史。

  “没有条件我们就创造条件。”当时的连长决定带领大家种青稞。他们挖掘帕里河边的平地,规划青稞田,引来河水,播下种子,精心呵护着这片土地。官兵们日复一日地施肥、浇水,终于有一天,青稞地里冒出了嫩芽,这些承载着“希望”的幼苗,逐渐扎根生长起来。

  “支普齐一代代官兵,就像这些青稞一样,扎根高原、顽强生长。”马林说。

  “嘟嘟嘟……”清晨,急促的紧急集合哨音在支普齐边防连响起,官兵全副武装冲出营房,向着山顶的哨位奔去。

  通往哨位的103层台阶,是官兵们自己修建的,被大家称为“绝望坡”。因为地处高海拔地区,平时哨兵上哨时,都会在“绝望坡”中段的位置停下歇一会儿。

  但是,此时情况紧急。为了抢时间,官兵们不断调整呼吸和步速,沿着台阶旁的土路向上跑,在短时间内到达山顶战位。

  从支普齐哨所向南望去,山体上官兵用石头摆放着6个醒目的大字——“这里就是战场”。

  “山顶的哨位,仿佛是一座无形的界碑。”跑在队伍最前面的老兵格桑朗杰,在闲暇之余也会带领战友们这样“冲山头”,他望着眼前绵延的边境线说:“平时快一秒,战时才能多一分胜算。”

  “格桑班长,你为什么能在支普齐坚守这么多年?”休息的时候,新兵问这位入伍10年的老兵。

  “这里,是我的家。”格桑朗杰笑着回答。

  他说,在这里守防,不少人开始只想待两年就离开,后来大家在这里站哨巡逻,越来越舍不得离开边防线。

  格桑朗杰是军马饲养员,连队的几十匹军马都由他负责,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最为纯真热诚的爱。

  跨上军马前,格桑朗杰对电视剧《亮剑》中高大的军马、锋利的军刀印象深刻,想象着自己也能像剧中那样骑着军马冲锋陷阵。入伍后,他真正跨上军马,才发现一切与自己的想象大相径庭,连队军马个头并不高,手中也没有军刀,需要做的只有默默观察和静静守护。

  “骑着军马,屹立在山头,看着脚下一望无际的雪域高原,才感觉到边防军人是多么伟大。”这些年,格桑朗杰与军马巡遍了连队负责的各个区域,最远到达过海拔5700米的巡逻点位,格桑朗杰觉得:“在没有界碑的地方,我们就是活的界碑。”

  “边关有我在,祖国请放心”

  “同志们,我们这次巡逻的目的地,海拔超过5700米,路途遥远、情况复杂,大家有没有信心?”“有!”8月底,巡逻分队队长马永华带着即将退伍的老兵,迎着山体上战友们用石头堆出的“祖国在我心中”6个大字,组织老兵退伍前的最后一次巡逻。

  “在岗一天,就要守好一天边防线。”踏上巡逻路,二级上士梅春思绪纷涌,给随行新兵们讲起了自己第一次巡逻这个点位的故事。

  “这里的每一个冲沟、每一块石头我都记得一清二楚,早些年条件还很差,也没有军马,全靠手脚并用往上爬。”那时,刚上高原的梅春还很稚嫩,对执行边防巡逻任务充满了好奇与兴奋,但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那次任务中,忍着身体上的极度疲劳,梅春和其他战友爬上点位,坐在石头堆旁休整。突然,夹杂着冰渣的凛冽风雪来袭,连长立即决定让巡逻分队返回。当队伍下到半山腰时,暴风雪越来越大,能见度已经不足两米。

  梅春和战士们拖着疲惫的身体,一步一步往山下走去。到达连队时,梅春才发现自己的脚失去了知觉,冻伤严重到脱不下袜子。他忘不了军医给自己治疗时,用剪刀慢慢剪下与皮肤粘在一起的袜子,疼得他撕心裂肺、忍不住大叫的场景。

  不久后,伤势基本恢复的梅春又回到了执勤一线。他说:“这里是祖国的边防线,必须有人守在这里。”

  回想起这段经历,梅春依然心有余悸,新兵们也深受触动。他转头问身后的新兵张鹏辉:“在支普齐很苦,你怕不怕?”

  张鹏辉回答:“班长,我不怕!再恶劣的环境我也能坚持下去,你放心吧!”

  “新兵同志!请接过我手中的这面于2019年8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的五星红旗!接过光荣的戍边使命责任,为祖国站好岗、为人民守好防!”到达巡逻点位后,连队举行了一场国旗交接仪式,这面国旗是5年前第一批到支普齐的军事记者送给连队的礼物。

  列兵张鹏辉郑重地从眼含泪水的梅春手中接过国旗,铿锵有力回答道:“老兵同志!感谢你为边防事业奉献8年青春,我会牢记初心,接好你手中的接力棒,争取为祖国边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如果不上高原就不会知道,路究竟有多远,山到底有多高,天到底有多蓝。”站在山顶上,看着脚下的万里河山,张鹏辉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感慨说:“只有亲身经历一次巡逻,才能体会到在雪域高原守防戍边的艰辛,才能看见老兵们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边关有我在,祖国请放心!”即将退伍的老兵和刚来到支普齐的新兵展开国旗,共同宣誓,嘹亮的誓言久久回荡在那“遥远的地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通讯员 夏鹤洪 肖宇星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