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13:15:28 来源: sp20250107
中新网 重庆12月7日电(记者 邢蕊)4日下午,当记者走进重庆市巴蜀中学,学生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体育训练。篮球场上,少年们展开了激烈角逐,一个个矫健身影在赛场上来回穿梭;不远处的排球场,女排姑娘们正在进行分组对抗,精彩扣球和奋力防守引来阵阵喝彩;田径场上,十多名学生练习着折返跑和原地跳跃,汗水在湿冷的天气里浸透了衣襟……
这样的场景只是巴蜀中学运动队训练的一个部分。作为重庆当地最知名的学校之一,巴蜀中学在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如此,体教融合也早在多年前刻进了学校的基因里。
据学校体育中心主任吴双介绍,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早在13年前已在巴蜀中学成为现实。“国家政策出台前,我们就引进了退役运动员。现在有5位老师是从省级专业队或省级职业俱乐部退役后进入学校工作,并且都承担学校运动队教练工作。同时,我们还外聘了4名专业教练担任运动队的主管教练,优化师资队伍。”吴双说道。
目前,巴蜀中学共组建8支运动队,包括田径、排球、篮球、足球等项目多年来成绩斐然、屡创佳绩,特别是女子排球队在全国传统学校排球联赛中先后取得1次冠军、3次亚军、2次季军,女子足球队也多次在全国赛事中摘金夺银。学校多年来也为省市俱乐部乃至国家集训队输送多名优秀人才。
除继承并发扬传统强项外,巴蜀中学也致力于覆盖更多运动项目,今年又新增射击、游泳、乒乓球三支运动队,由巴蜀中学进行文化培养和日常生活的管理,由重庆市渝中区体育运动学校负责专业培训和比赛。
学生正在巴蜀中学田径场训练。中国体育图片 张昕 摄类似巴蜀中学运动队的共建模式,在渝中区并不是个例。在探索体教融合的道路上,渝中区也早已走在了全国前列。
渝中区体校校长冯孟育表示,2000年左右,体校部分项目的训练队就已经走进了校园:“由学校负责学习教育,我们主抓体育训练。”
依靠“两条腿”走路,渝中区体校涌现出了施廷懋、袁心玥、谭中怡等一批世界冠军。
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有了政策支撑,渝中区又成功探索出“区队校办、市区共建、协同发展”的体教融合新路径,将体校和更多学校纳入到一盘棋中,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目前,区体校依托巴蜀中学、求精中学、二十九中、五十七中、大坪小学、石油路小学等13所中小学建立区级青少年体育专项训练基地,并与4所重点中学签订《体教融合合作协议》,体校负责在全市选拔优秀体育苗子到各学校就读(就训)并实施训练,学校负责提供教学场地、配套设施并保障运动员就学及食宿安全。
“孩子们通过初选、身体素质测试和试训后,我们会发录取通知书,招收其来参加训练,但不会影响孩子学习,该在哪里上学还在哪里上学,确保训练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冯孟育介绍道。
经过创新融合发展,渝中区成功破解了传统体校选拔和输送模式的痛点,不仅妥善解决了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队伍训练和学习两难全的问题,也保障了后备人才拥有与同龄人同等的身心成长和社交环境,促进学生“文武兼修”、全面发展。
巴蜀中学排球队正在训练。中国体育图片 张昕 摄对此,巴蜀中学排球队队员杜梦婕深有感触。自从接触到排球,杜梦婕就被场上那种热血沸腾、肆意挥洒的感觉深深吸引。今年16岁的她,已有了五六年的排球基础,并多次在全国比赛中拿到名次。虽然她将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作为目标,但杜梦婕也希望同时抓好文化课学习,考取理想的大学,走向更高的舞台。
“运动和学习偶尔也会有难以兼顾的时候,但在压力的环境下,自己会成长得更快、效率更高,同时收获也更大。”杜梦婕这样说道。
正是体教融合的创新发展,为许许多多像杜梦婕一样的孩子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巴蜀中学,运动队的孩子们除了有机会走上职业道路,还有很多学生进入了清华、北大等全国重点高校。
除渝中区外,贯彻落实国家深化体教融合政策也在重庆市其它区县加快推进。记者了解到,目前,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重庆市相关部门正在制定《2024年—2027年重庆市青少年体育和体教融合工作行动方案》,主要以体教融合为主线,青少年体质健康和竞技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为抓手。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还将提升和完善各区县体校建设,恢复各区县体校实体化运行,持续加强与学校合作,打造好体育后备人才力量的“蓄水池”,推动重庆市青少年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