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22:38:34 来源: sp20241124
今年,大运会点燃了夏日激情,也让举办地四川成都频频火爆出圈。深厚的人文底蕴、琳琅满目的美食、和谐有序的城市氛围,让人一次又一次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
作为一座常住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创造安定有序的环境让群众安全感“拉满”、幸福值“爆棚”,是成都市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目标。近年来,成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矛盾纠纷“枫桥式”工作法探索,构建起源头排查、分层递进、有机衔接、协同配合的全链条纠纷化解体系,社会治理法治化、实战化、系统化能力水平明显提升。成都的有效探索,为超大城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提供了自己的新“解法”。
整合部门资源
在成都市海洋路宽阔的道路一侧,天府新区矛盾化解协调中心格外醒目。走进中心大厅,5大功能区、13个功能室、15个服务窗口一一排列。信访、综治、司法等部门“整体入驻”,法院、公园城市局、生态城管局、统筹城乡局、市场监管局、社事局等9个信访矛盾多发部门“派员常驻”,检察院、公证处等多个职能部门“轮流入驻”,N个社会调解组织人员“按需随驻”,推动矛盾纠纷“一体化”调处、“一站式”解决。
中心工作人员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中心资源的高度整合,让矛盾纠纷得以更高效化解。
2022年9月,天府新区某小区地下车库一辆汽车突发事故引发火灾,因事故牵涉业主多、赔偿金额大,纠纷调解难度也很大。天府新区矛盾化解协调中心迅速成立工作专班,从情绪安抚、法治引导等方面落细落实具体工作,采取分类分组、分人“一对一”方式积极沟通,积极促进涉事方尽快达成一致赔偿意见,经各部门协调配合,纠纷化解进度快速推进,事故涉及的23户受损住户也全部与生产厂家达成和解,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目前,天府新区已在9个街道119个社区(村)设立矛盾化解协调中心,构建起区、街道、社区(村)三级一体化解纷体系,实现辖区矛盾纠纷化解全覆盖、零缺位。今年1月至8月,天府新区的区级矛调中心共接待来访群众3178批次17451人次,调解成功率为90%;街道及村(社区)矛调中心共接待群众3785批次9731人次,调解矛盾纠纷3133件,调解成功率为82.8%。
天府新区矛盾化解协调中心是成都市积极打造“一站式”解纷中心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成都市将政务服务领域“最多跑一地”经验延伸到社会治理领域,因地制宜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规范化建设,整合调解、信访、司法、公证、仲裁等各类解纷资源,推动“诉调、公调、访调、交调、检调”“五调对接”,着力构建“资源整合、有机衔接、分层递进”的社会矛盾纠纷全链条化解体系,打造“一站式”解纷中心,真正实现为民、便民、惠民的目标。
汇聚行业力量
小秦等20余人因工资、经济补偿等问题,与公司产生纠纷。当得知成都市劳动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联处中心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后,小秦和同事们立即向中心提交了劳动纠纷调解申请,申请很快被成都市武侯区联处中心受理,并立即启动多元化解联动处置机制,劳动监察、劳动仲裁、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法院等部门迅速介入。与此同时,受聘的调解人才库专家——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积极参与其中,切实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记者了解到,成都市劳动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联处中心设置了案件登记、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确认、人民调解等功能区,在24个区(市、县)设置了调解中心,实现成都全域覆盖,通过集成建立调处平台,衔接融合调处资源,实现闭环处置纠纷案件。
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关系和调解仲裁处处长杜红林介绍,中心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前端优势、劳动监察行政执法高效快捷优势、劳动仲裁机构专业优势、工会及法律援助机构依法维权优势,通过孵化培育、第三方服务等方式,目前已培育、推荐、引进2500余名具有专业能力的劳动争议调解员,建立全市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员资源库。2020年9月至今,成都市成功调解劳动争议案件3.3万件,涉及职工4.1万余人,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5.7亿元。
近年来,成都重视行业力量,充分激发行业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热情,通过开展“专业人做专业事”等方式开展调解、咨询、释法。例如,在矛盾纠纷高发的社区里,成都市充分发挥物业企业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前端作用,创新培育了党建引领、公开透明、开放参与、信义为本的信托物业模式,目前已成功落地300余个小区院落。
激发自治活力
成都市青羊区同德社区有一群广场舞爱好者,但因噪声问题与当地居民产生了一系列矛盾纠纷。
如何从根源上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同德社区党委在工作中逐渐意识到,“解铃还须系铃人”,广场噪声来自于广场舞爱好者们,何不尝试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社区“两委”把同德社区23支文体队伍召集起来进行民主选举,成立同德社区文体协会,制定《同德社区广场公约》,由文体协会的成员们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和劝导,同德社区因扰民问题产生的矛盾纠纷数量急剧减少。同德社区党委副书记金娟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该社区已孵化和培育各类自治组织15支,这些自治力量在协助社区治理上成效显著。
同德社区在成都并不是个例。近年来,成都市不断增强属地化解能力,引领基层社区深度挖潜内部解纷资源,鼓励和支持“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新乡贤”“和事佬”“法律服务专业人员”等设立个人调解工作室,涌现出“枣妈说事”“春熙嬢嬢”等147个人民调解品牌和“五老调解”“法治指导员”“枫桥法庭”等一批具有时代和成都特色的群防群治品牌。
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道路上,成都市深入推进矛盾纠纷“枫桥式”工作法探索,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构建起源头排查、分层递进、有机衔接、协同配合的全链条纠纷化解体系。据“四川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信息系统”数据统计,2022年,成都市排查纠纷数量分别为20.5万余件,化解20.1万余件,化解率98.3%。下一步,成都市将持续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工作机制,筑牢超大城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防线,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大格局建设。(本报记者 马利民 本报通讯员 谷才霞)
(责编:王子锋、宋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