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1:24:28 来源: sp20241130
中新网北京1月7日电 “《孟子》真的是孟子所作吗?《荀子》真的出自荀子之手吗?《史记》又足够全面吗?”1月6日,在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主办的题为《早期中国的共同作者》讲座中,美国东方学会(2023-2024)会长、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Greg(’84) and Joanna(P13) Zeluck亚洲研究讲席教授柯·马丁(Martin Kern)提出了这些问题。
“自汉朝后,历史书籍或多或少地被整理和组织过。然而,中国的传统作品将文本中的哲学大师形象与文本作者混淆了。所以今天你可以听到很多故事,比如荀子写了《荀子》等等。”柯·马丁表示。
柯·马丁认为,这些标题中的作者名字并不是原始的第一位作家,“即使荀子、孔子、屈原是话语的发言人,他们也不是这些话语的文本作者。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作者应是其未署名的弟子或其他编纂者。”
他解释道,“早期中国最著名的三个人物,孔子、荀子、孟子,他们的著作内容往往会出现自相矛盾,时间线混乱的情况,也正因如此,它们被认为是真实且不加修饰的第一手文本材料。”
而这些略显混乱的文本,由他们的弟子或是其他编纂者,通过编辑、收集、汇编等完善,并将其编著成书,因此,在柯·马丁看来,“他们通过把这些资料整合,写就传记,赋予解释,成为了未署名的作者。”
在整理资料时,那些作者同时也是选择者。“《史记》称庄子‘著书十余万言’,但传世本《庄子》的篇幅不到其三分之二,汉朝奉旨校书的刘向在整理《荀子》《管子》等文本时,删除了大约90%的材料。”柯·马丁表示。
他认为,绝大多数中国早期文献实为出自特定条件限制的选集或材料素材库,并非“写就”而成,而是经由“逐步编定”,形成现今所见的著作。“而这些被记录下来的文本就像共享财产,其意义不在于它们的起源或某一作者的权威。就像屈原所代表的并不只是诗人,而是中国知识分子所投射出的对理想的追求。”
柯·马丁是知名国际汉学研究期刊《通报》主编之一,出版专著《表演与阐释:早期中国史学研究》《早期中国的文本和仪式》等,编著《屈原与楚辞:新研究方法》《<左传>与早期中国史学》等。
(责编:张泰运、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