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T台”走向世界时装周

发布时间:2024-11-02 03:35:44 来源: sp20241102

  从“乡村T台”走向世界时装周

  本报记者 黄榆

  《工人日报》(2024年03月12日 06版)

  阅读提示

  楚雄彝绣拥有1700多年历史,是当地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为促进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多年来,当地持续实施绣娘技艺提升工程,建立了彝绣人才资源库,让单打独斗的彝绣产品变为规模化的产业链。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云南楚雄的全国人大代表、楚雄彝绣非遗传承人金瑞瑞再度身着自己的新作品——一套彝绣服饰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多家媒体纷纷称她是“把‘非遗’穿在身上的全国人大代表”。

  2023年9月,彝族服饰从古老的“乡村T台”走入镁光灯下,登上引领国际时尚潮流的意大利米兰时装周,这是楚雄彝绣在走进北京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等舞台后,再度走进世界四大时装周,非遗技艺在传承发展中“活了起来”,像金瑞瑞这样的彝绣非遗传承人也随之走到前台。

  目前,楚雄彝族服饰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苴彝族女式服装也已获得国家专利。

  随着楚雄彝绣文化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这项“指尖艺术”逐渐发展成为“指尖产业”,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三大转变,千年技艺“指尖经济”不断绣出增收路,不少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又回到了家乡。

  “彝绣是有市场的”

  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彝绣服饰,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彝家风情画卷。楚雄彝绣拥有1700多年历史,是彝族人民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一代代彝族绣娘用一针一剪一丝一线,形成文化深厚、图案秀丽、针法活泼、色彩浓郁的独特刺绣风格,如今,这项传统技艺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门路。

  “近年来,楚雄彝绣文化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产品的销路打开了,越来越多的彝家阿妹回到家乡加入了刺绣行业。”金瑞瑞说。

  1989年出生的金瑞瑞,来自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蟠猫乡阿纳力村,目前担任楚雄州牟定县杰鲁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牟定县青年彝族刺绣创新协会会长。

  2013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金瑞瑞曾想在大城市闯一闯,但跟随家人参加了几次彝绣展销会,她才知道“原来彝绣是有市场的”。于是,她选择回乡将传至第八代的彝绣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在她的努力下,杰鲁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牟定县彝绣龙头企业,与1000多名绣娘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家就能干活,有订单我们在家里就能做,我和婆婆一年就挣了近4万元,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直苴村绣娘李秀花说。

  “是彝绣成就了我的创业梦,也带动了身边更多的绣娘背着娃、绣着花、养着家,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推动楚雄彝绣出山出海,大力培养产业人才、青年传承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更广泛地结合、碰撞出新。”金瑞瑞说。

  企业在文化传承中发展壮大

  记者了解到,为推动彝绣产业发展壮大,楚雄永仁县政府在县城投资兴建了“永仁彝绣一条街”,目前已有25家彝绣企业入驻。

  1978年出生的丁兰英,幼年家境贫困,靠着母亲传授的彝绣手艺贴补家用。16岁那年,一位外地老板曾花钱买下了她的刺绣包,丁兰英第一次意识到“彝绣只要做得好,就可以卖出好价钱”。

  这笔“买卖”也激发了丁兰英的创业热情。几经周折,2021年,她成立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按照“非遗文化+市场产品+就业致富”的思路,将曾经只能勉强糊口的手艺做成了“不小的事业”。

  2016年起,彝绣开始走出大山,走向北京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等舞台,“非遗”元素的跨界时尚服饰在海内外广受好评。

  2019年,彝族服饰在当年举办的上海时装周上再度掀起一股“最炫民族风”。同年9月,在沪滇两地的协作推动下,楚雄彝绣产品走出国门,成功亮相纽约时装周。也正是在这一年,丁兰英带着她的彝绣产品来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进行为期一周的展销。展销期间,丁兰英收获了金额为300万元的订单,自此开启了她开办企业、带领当地绣娘创业致富的传奇人生。

  1990年出生的彭宗旺是一名肢体残疾人,没做绣工以前,彭宗旺几乎没有经济来源。如今,她和妹妹都在企业里做绣工,有了稳定的收入。“我和妹妹加起来一个月能赚三四千元。”腼腆的彭宗旺笑着说。

  在丁兰英看来,相对灵活的工作方式,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彝绣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让妇女们实现了居家就业、坐地创收的梦想,也缓解了留守儿童“看护难”的问题。

  彝绣企业谋变中赢取未来

  在楚雄州委宣传部部长李汶娟看来,丁兰英、金瑞瑞等年轻一代绣娘的创业历程,也是楚雄彝绣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

  为促进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多年来,当地持续实施绣娘技艺提升工程,协助建立了彝绣人才资源库,让单打独斗的彝绣产品变为规模化的产业链,彝绣产业逐步由传统手工作坊向现代规模化经营转变。同时,围绕各级市场的有效供给,当地建立了“公司+合作社+绣娘+订单”模式,实现了彝绣“销售、流通、市场”的有效联动。

  其中,当地研发推出了“遇见楚雄”“绿羽仙踪”“福来云往”三大系列彝绣文创产品。创建了2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了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孵化的“彝绣园”,推出了体验彝绣传承精品线路的“彝绣游”,并率先在全国创新推出银行专属贷款“彝绣贷”、降低彝绣企业物流成本的“彝绣邮”。

  如今,楚雄州的彝绣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0.2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45亿元。2012年至2022年,楚雄全州绣娘人数从2.75万人增加至5.7万人,增长了1倍;绣娘年人均收入从563元增加至3180元,增长了4.6倍。截至目前,楚雄州共有彝绣经营主体604个。

  2022年6月,东南大学“聚力定点帮扶 共兴彝绣文化”楚雄南华彝绣展举行,现场设置“绣品相连校地情”“千年彝绣展风采”“彝绣传承现代说”三个展区,呈现了南华县传统彝绣作品与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师生设计的现代彝绣作品。

  “东南大学对我们的帮助很大,不仅是帮助我们做设计、找原材料和订单,更重要的是帮助公司从粗放管理转型为现代企业!”作为南华县彝绣产业的“领头羊”,丁兰英说,东南大学充分调动设计研发人才,与当地彝绣企业联合创新设计彝绣产品,同时牵头举办技能大赛和业务培训,留住并吸纳更多当地群众参与到彝绣产业中来。

  “楚雄彝绣之美是创新创造之美。”李汶娟说,为推动彝绣特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楚雄州成立了由楚雄州委宣传部牵头成立的彝绣产业工作专班,把全州绣娘组织起来打造“指尖产业”,全州培育彝绣经营户538户,其中规上企业12家,建成彝绣车间77个、绣坊260个,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格局。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