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中国之旅(导师与我谈中国)

发布时间:2024-12-25 20:17:39 来源: sp20241225

  陈榆(右)和他的导师穆勒教授。

  陈榆(左)和伦辛克教授。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供图

  陈榆在荷兰留学,获国家公派留学生奖学金资助从事行为经济学研究。留学7年,他的两位导师伦辛克教授、穆勒教授均参与多个中荷合作项目,有来华交流、旅行的经历。两位导师对中国有怎样的印象?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

  

  美食文化博大精深

  5年前,本科主修经济学的我迎来了专业选择节点。彼时的我对行为经济学这门新兴学科产生了兴趣。我认为相关学科的发展前景不错,且在国内有较大应用空间。

  就在这时,我有幸结识伦辛克教授并得到了他的指导。伦辛克教授是一个思路开阔、乐于从事不同类型研究的学者。虽然他的研究重心放在微观金融方向,但当听到我想从行为经济学角度研究中国相关问题时,十分直接地表达了合作意愿。

  当时,伦辛克教授有一项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政策研究课题,对我的研究方向也有了新启发。我开始将研究重心放到从经济学角度促进居民健康行为,并在伦辛克教授的支持和指导下成立了与国内高校合作的“中荷健康促进与医学传播学课题组”,投入其中,潜心科研。

  谈起中国,伦辛克教授并不陌生。数十年前,他的著作就被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传播,且获得了同领域诸多学者的好评。而后,伦辛克教授在2007年和2017年分别来到中国上海与大连讲学,参与金融与实验经济学相关的学术会议。

  在伦辛克教授看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科研工作也取得大步进展。他说:“我很期待从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相关问题,与更多中国学者合作。”

  说起自己的两次中国之旅,伦辛克教授说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美食。最近一次来中国大连时,他品尝到了各式各样的大连海鲜。“同样的海鲜以不同方式烹饪,味道各有千秋,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教授还说,他的中国朋友们非常热情好客,“他们招呼很周到,不仅安排了许多大连美食体验,还带我走访当地,了解中国生活。回到荷兰后,我久久无法忘记在大连的美好记忆。”

  赞叹基础设施建设

  博士期间,我的导师是穆勒教授,她对中国则有着更为独特的感情。穆勒教授在结束了博士学业后,曾在中国的厦门大学工作3年。在她看来,这段经历令她对中国的校园生活和中国学生有了更多了解,十分难忘。

  穆勒教授对我说:“中国高校十分重视国际合作交流,校园环境也相当国际化,学校处处有英文标识。我顺利地融入了学校的科研和生活,还在科研中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虽说我是一个外国人,但在工作、生活中没有语言障碍的担忧。”

  她还说:“中国学生十分勤奋、认真,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同时,学生们也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让我也收获了不少新知。”

  此外,穆勒教授在中国时,还常与同事们一同去各地旅行。她对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赞不绝口,尤其是高铁通行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出行便利。她说:“在中国旅行,一天内去到多个城市都没有疲惫感,这得益于交通工具的发达,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有意思的是,今年8月,穆勒教授饶有兴趣地和我探讨了中国的茶。在她看来,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喝茶、品茶既是日常交往礼仪,也是一场文化体验。

  那天,穆勒教授在和我开完课题会议后已是傍晚,间歇期间我们讨论到茶文化,她对“饼茶”的制作工艺及形状十分好奇,一直追问我是否有相关资料可帮助她进一步了解。

  据我所知,饼茶一般指团茶,是产生于宋代的一种小茶饼。我说:“如果您想知道饼茶的更多知识,我可以回家后分享相关的视频给您。”谁料,晚上回家后我忙于别的工作,便将此事遗忘了。到了深夜,我竟收到了一封来自穆勒教授的邮件,邮件标题便是“请分享饼茶视频”。可见,穆勒教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确有浓厚兴趣。

  师从两位导师,我在留学期间收获很多。目前,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慢性病的防控治疗尤为重要,我的专业研究正是探索如何从行为经济学角度提升居民健康水平,降低医疗成本。令我自豪的是,祖国对相关科研课题的国际合作、跨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不少支持和机会,希望学成归来后,我能发挥所长,为社会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作者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行为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