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13:38:22 来源: sp20241230
中新网 上海2月2日电(记者 陈静)随着低剂量薄层CT被广泛运用到体检中,越来越多无症状肺磨玻璃结节(GGNs)被发现。GGNs是肺癌吗?是否都要马上手术?
在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的支持下,张国桢教授,张辉标主任医师本色出演科普微电影,传播肺磨玻璃结节知识。(华东医院供图)在现实中,“磨玻璃”“结节”这些专业名词,加上坊间“结节等于癌”的误解,“肺磨玻璃结节”引来广泛关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下称:上海华东医院)胸外科专家张辉标主任医师2日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肺磨玻璃结节是指在肺内云雾状淡薄影/圆形结节,由于样子像磨砂玻璃,因而得名。“在临床诊疗中,一些无症状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确实被确诊罹患早期肺癌。”张辉标指出,“但是,肺磨玻璃结节多为稳定性结节,并不等同肺癌。”
记者当日获悉,由专家本色出演的科普微电影《千万别谈“磨”色变》在多个平台上线。在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的支持下,上海华东医院 放射科专家、被誉为“东方神眼”的张国桢教授,张辉标主任医师本色出演,传播肺磨玻璃结节知识。
在微电影中,一个直径仅5mm的磨玻璃结节引起了一对准新人和家人的紧张。他们四处咨询,最终在老专家张国桢处获得科学的诊断。在剧中,胸外科专家张辉标针对肺磨玻璃结节问题,展开详尽、科学的解释,并告诉大家怎样正确面对肺磨玻璃结节。
张辉标解释肺磨玻璃结节是一种影像学上的表现。临床中,约1/3的肺磨玻璃结节属于肺部良性病变,会逐渐缩小甚至完全消散;约1/3的肺磨玻璃结节,长期稳定;只有1/3则持续存在,且逐渐出现恶变倾向。
这位专家介绍,不同大小的磨玻璃结节,其恶变的可能性也不同。临床研究表明,结节直径>20mm时,恶性可能才高达64%~82%。当下,当公众在体检中发现肺磨玻璃结节后,有的人会“谈结节色变”,有的人则麻痹大意。
“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张辉标直言,有些患者在知晓自己患有肺结节后,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出现抑郁。他们会不加区别地要求医生手术切除,这不仅会造成不必要损伤,还会导致医疗资源浪费。一些患者会乱投医,四处求“偏方”,反而损害健康。另一些完全不把磨玻璃结节当回事的患者则可能导致肿瘤进展后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影响患者预后。
在采访中,张辉标分享了两个临床病例,一位患者被查出肺里有个5mm磨玻璃结节。“来我门诊之前的1个月内,他(她)已跑了8家医院,看过多个专家门诊,得到的结论都是‘随访,1年后复查 CT’。可是他依旧不放心。”张辉标说,“我很耐心地跟他解释,最后他释怀回去了。不过,我也明白,这位患者可能还会到第10家、第11家医院求证。”
张辉标分享的另外一个临床案例是,有位老先生4年前就发现了肺里面有一个将近3cm的混合型磨玻璃结节,报告明确写着“肺癌可能性大”。可是这位老先生竟没去找医生复诊,也不去定期检查。“来我这里的时候,他的肺癌已经骨转移,进入晚期了。”张辉标说。
对待磨玻璃结节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张辉标表示,对于磨玻璃结节患者,不必惊慌,要到正规医院定期随访,让医生判断。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此前,上海华东医院率先成立了针对肺小结节的多学科协作团队。医院方面告诉记者,多学科专家合作有助于为微小肺结节患者,特别是微小肺癌患者制订精准的个体化应对策略。
上海华东医院院长保志军表示,这部科普微电影,不仅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肺磨玻璃结节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助于增强公众的科学素质和健康素养。“我相信,通过创新科普形式,我们将能够更好地普及医学知识。”他说。
上海医师学会胸外科医师分会会长高文指出,及时发现、准确诊断和科学治疗是肺磨玻璃结节治疗的关键。对于晦涩难懂的医学专业知识,如何用简单、直接、有趣的科普方式,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疾病,避免不必要的惶恐和不安,这是广大医疗工作者持续思考的问题。他认为:“通过向公众传递正确的医学信息,我们能够减少患者的焦虑感,促进患者更理性地对待健康问题,有助于建立更加紧密的医患关系。”(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