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敢啃盐碱地治理“硬骨头”

发布时间:2024-12-05 13:07:53 来源: sp20241205

原标题:宁夏石嘴山:敢啃盐碱地治理“硬骨头”

塞上江南,“丰景”如画。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采访时看到,这里的盐碱地改良高粱示范田迎来收获季——原本寸草不生的中重度盐碱地,长出了茂密的高粱。

“过去,这片盐碱地什么都不长。大家种一次失败一次,也没办法投资,最后就撂荒了。想不到,今年冒出了成片成片的高粱!”当地村民秦记红说。

离大武口不远,平罗县德润农场高标准农田的盐碱低产田今年也变成了中高产田。

盐碱地的丰收密码藏在良法里。石嘴山在盐碱化程度不同区域应用集成化综合治理方案,让最难治理的荒野披上“绿装”,为破解中重度盐碱地治理难题提供新样板。

一直以来,盐碱地综合治理始终是全球难题。我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如果能唤醒这一“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用好耕地存量的同时提高土地增量,将显著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

石嘴山是盐碱地分布较广的区域,大武口区地处宁夏引黄灌区下游,地势平坦低洼,耕地面积约8.89万亩。其中,“盐碱双高”的盐碱化耕地约占当地耕地面积的六七成,粮食产量不到正常田块的一半,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其中,中重度盐碱化耕地面积约1.8万亩,几乎无法种植农作物,是当地盐碱地治理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农业”)是大武口区盐碱地改良高粱示范田的技术实施方。该公司MAP(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西北大区项目经理胡元峰介绍:“向盐碱地要粮食,最难的是在作物生长全周期破解土地盐碱化问题。我们打出暗管排盐、耐盐作物及品种筛选等‘去盐除碱’技术‘组合拳’,治理效果非常明显。”

经过一年多治理,这片原本像盖了“白被子”的中重度盐碱地,盐度下降20%,碱度下降60%。

当前,中化农业已在河套地区开展了大量试验示范,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盐碱地土壤耕层盐分在作物生育期从2‰—9‰稳定下降到0.6‰—3‰,由轻中度盐碱地降为轻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玉米出苗率提升8%—15%,青贮玉米亩产达2.4吨;轻度盐碱地籽粒玉米产量提高10%左右,玉米亩产干粮达1600余斤。

“引入社会化、专业化力量后,我们盘活了撂荒的盐碱地,提升了耕地整体质量,节约了水资源,提升了种植水平。”大武口区委书记汤瑞说,“今年,我们联合中化农业开展的盐碱地改良项目实施面积为8400亩。下一步,我们计划在更多盐碱较重的区域推广治理举措。”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