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3:12:18 来源: sp20241115
图①:舞剧《朱自清》剧照。 图②:舞剧《李白》剧照。
舞剧《骑兵》剧照。 以上均为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多元新颖的舞剧题材为观众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独特深入的创作角度让舞剧作品呈现鲜明的艺术个性,变幻多样的舞剧叙事丰富舞台艺术的审美样式。近年来优秀舞剧集中涌现,是一个艺术门类从积累到螺旋上升再到飞跃绽放的结果。
年轻一代热爱“国潮”,这种日益增长的爱国热情、文化热情,应该在舞剧的艺术空间开拓更多出口。进一步面向新一代受众群体,舞剧创作者可以更贴近当下年轻人的认知特性进行创作、尝试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暑期来临,《红楼梦》《李白》《只此青绿》《孔雀》等多部原创舞剧在各地上演。2021年首演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已演出550场,2019年公演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迈过演出600场“大关”,一批90后舞者创作的民族舞剧《红楼梦》在厦门闽南大戏院精彩上演,一票难求。
这是10多年来中国当代舞剧艺术迅猛发展的缩影。数量攀升,“爆款”频出,口碑和票房共赢,原创舞剧成为当下中国舞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这不禁让人思索:舞剧艺术缘何备受青睐?涌现哪些成功经验?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从积累到绽放
舞剧的崛起与时代同步
梳理中国原创舞剧崛起的深层脉络可以发现,当代舞剧艺术创新创造的生动图景,镶嵌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为舞剧发展奠定坚实的动力,从高原迈向高峰的艺术目标激发舞剧创作者的创新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担当让创作者焕发创作热情。原创舞剧精彩亮相,舞剧艺术走进千家万户,根本在于与时代同频共振、对观众的需求积极呼应。
如今,多元新颖的舞剧题材为观众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独特深入的创作角度让舞剧作品呈现鲜明的艺术个性,变幻多样的舞剧叙事丰富舞台艺术的审美样式。近年来涌现的优秀舞剧作品中,《永不消逝的电波》深情赞颂革命信仰,《草原英雄小姐妹》巧妙呼应现实,《咏春》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展现文化自信,《骑兵》激昂表达革命英雄主义……一大批激荡人心的舞剧精品力作,是文艺工作者向时代和人民交出的艺术答卷。
我们不能遗忘,在这崛起的背后不仅有《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中国舞剧名作的沉淀,还有对外来艺术精品的吸收与借鉴。改革开放之后,外国芭蕾舞剧作品拓宽了中国舞剧创作者的视野,在一定范围内引发关于创作观念的讨论。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驯悍记》、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乡村一月》、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的《斯巴达克》、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的《安娜·卡列尼娜》等,带来诸如心理空间、虚拟人物、双线叙事、多线并置等一系列艺术新理念和新手法,对后来的中国舞剧艺术创作产生一定影响。由此,中国当代舞剧创作形成了以《丝路花雨》《祝福》《林黛玉》《沙湾往事》等为代表的一波又一波创作热潮。
中国舞剧的飞速成长,源于漫漫“艺术长征”和艰辛艺术探索。当代舞剧艺术从不太被关注到今天的崛起,是一代代中国舞剧艺术家前赴后继持续努力的成果,是年轻一代向前辈艺术家不断学习汲取经验的呈现,是文艺工作者以博大胸怀广泛吸收外来舞剧最新审美经验的产物,是一个艺术门类从积累到螺旋上升再到飞跃绽放的结果。
在继承与创新之间
形成中国舞剧的独特语汇
在如今的世界舞剧范畴内,中国舞剧走出了不同于西方的艺术路径,铺展开“中国式舞剧”的画卷。可以说,当今中国舞剧艺术不仅为观众提供了精神食粮,也为世界舞剧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开始形成独有的审美经验和艺术风范。
善恶分明的主题思想,强烈的戏剧冲突配以场次明晰的戏剧结构,标志着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双人舞,以“三一律”为标志的戏剧处理,以制造逼真效果为特征的舞台美术空间营造等,是传统舞剧的基本美学特征。观察当代中国优秀舞剧,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舞剧的一些区别于传统舞剧、独特而重要的“艺术标配”。
在结构上,中国舞剧强调虚实结合、心理导引。获得文华大奖的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中,两个世纪的两代“红领巾”在一个故事里,叙事交互,情感交织。该剧所采用的心理导引的空间处理,以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或心理变化为依据来结构作品,突破传统舞剧结构上的窠臼。这使得作品富有中国艺术的诗性品格,非线性的空间变化让观众产生丰富的艺术想象。
在叙事上,中国舞剧强调艺术视角的自由转换,重视将艺术叙事视角与创作者的主观意图、主题选择联系起来。比如,《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夫妻双人舞”、江苏大剧院版《红楼梦》中借贾宝玉之眼洞悉金陵十二钗的命运。这样的视角转换,让人联想到中国绘画意境无穷的散点透视。
在舞蹈语汇的编创上,中国舞剧强调以内在精神为统领,大胆融汇中外舞蹈精华,熔铸新的舞蹈语汇。舞剧《咏春》“打通关”一段之所以引发热议,正是源于它将中华武术与舞蹈较好地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舞,让人体验到荡气回肠、酣畅淋漓的英武之魂和中华胆魄,强化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某种程度上,舞剧的编与导要在创作的继承与创新之间,生长出中国舞剧的独特语汇。
在当代舞剧舞台的美术设计上,中国舞剧强调多变的舞台装置,配合精准多变的灯光,营造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意象。比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层层环绕、层层相套的转动平台,让舞者的表演或纵或横、或静或动,颇有出神入化的效果。创作者们还强调利用数字技术创作影像视频,构成与剧情高度融合的视觉辅助元素,让舞剧艺术表达有了全新的景观呈现。
在优秀的舞剧作品中,这些新鲜的舞台创作理念和表达手段,达成与中华美学意蕴相生相合的艺术效果,构建出具有中华文化标识性的艺术意象。《只此青绿》的多层套环与中华文化的“同心圆”寓意深刻关联,《绝对考验》的时空转换与中国诗词的赋比兴手法神韵相通,《朱自清》里的夫妻临终诀别双人舞,超越了世界传统舞剧的爱情双人舞意涵,触达中国人的生死观。
当代中国舞剧艺术,已经发展成兼具艺术理念前卫、舞蹈语汇创新、结构样式多元、思想意义深刻等众多特征的艺术形式,是承载当代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意的一支重要力量。
探望艺术前路
“舞剧热”也需“冷思考”
近年来,在国家文化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在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等的资助推动下,再加上国家级评奖的引导,我国文化发展呈现蓬勃生机。据统计,国家艺术基金成立11年来,共资助舞剧(舞蹈)项目330项。依据《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情况报告》所示,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项目共计899项,其中舞剧类占比为7%。扶持资助、鼓励创作、培养人才、拓宽交流演出渠道、量中求质、力作涌现、引领方向……由此,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形成了一个经过反复验证并得到高效应用的艺术创作良性闭环。
年轻人是当前舞剧艺术的观众主体,他们伴随舞剧艺术的成长而成长。《红楼梦》《李白》《只此青绿》《诗忆东坡》等爆款作品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很多年轻观众不仅欣赏作品,还会在社交媒体平台交流讨论,扩大了舞剧的传播。“Z世代”年轻人成为演出市场的活跃人群。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演出市场消费主力为18岁到34岁的年轻人群,该年龄段人群连续三年在购票观众中占比超过76%。年轻一代热爱“国潮”,这种日益增长的爱国热情、文化热情,应该在舞剧的艺术空间开拓更多出口。进一步面向新一代的受众群体,舞剧创作者可以更贴近当下年轻人的认知特性进行创作、尝试创新。
探望中国舞剧的艺术前路,也有值得警醒的现象。比如,一些舞剧取得成功,可能引发后续创作一窝蜂似的涌向同类题材,这一现象不但造成选材雷同,更造成了资源浪费。一些作品的主题立意还不够深,形象设计缺乏艺术个性,开拓创新的空间还很大。
未来,舞剧创作尤其是现实题材创作,要下大功夫解决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二重关口。提炼和塑造典型,从文化观念、艺术理念、戏剧概念出发,善用中国化的舞剧艺术语言,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始终是中国舞剧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向。沉下心来,我们将为世界舞剧舞台留下自己的精彩故事。
(作者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8日 20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