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进博会将全面恢复线下办展(锐财经)

发布时间:2024-11-19 05:15:15 来源: sp20241119

  10月11日,满载着第六届进博会的展品,从德国杜伊斯堡发车的今年第一列“中欧班列—进博号”抵达上海。伴随着首列“进博号”的抵达,第六届进博会筹办重心转入现场落地工作。图为“中欧班列—进博号”列车抵达上海闵行站。   沈春琛摄(人民视觉)

  第六届进博会要来了!11月5日至11月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这将是新冠疫情后进博会首次全面恢复线下办展。作为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准备工作有序推进

  2018年11月,首届进博会在上海举办。此后每年的11月,进博会都如约而至,成为促进企业等各方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平台。

  据统计,前五届进博会共有13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国家综合展,首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约2000项,累计意向成交额近3500亿美元。

  目前距离第六届进博会开幕不足一个月,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推进。今年进博会期间,国家展将全面恢复线下举办并设立主宾国,同时中国馆展览面积由此前的1500平方米增至2500平方米,将重点展示中国推进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果,设立“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成就展”。目前,已有超60个国家确认参展,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贸易中心等国际组织也已确认参展。企业展方面,已有约3000家企业签约参展,展览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

  初步统计显示,今年进博会期间,至少有数十名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全球高管前来参会,预计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30余位嘉宾将参加虹桥国际经济论坛。

  10月7日,第六届进博会执委会全体会议在上海召开。进博会执委会主任、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进博会国家展要办出水平,充分展示国别特色;企业展要确保质量,提升实效;虹桥论坛场次多、层次高,要着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老朋友“年年回头”

  进博会上,既有首次参展的新朋友,也有“年年回头”的老朋友。今年参展的3000多家全球企业里,有约200家企业连续6年签约参展,约400家企业时隔两年以上回归参展。

  “GE医疗是最早参展进博会的跨国企业之一,首届进博会以来,我们年年都参展。”GE医疗中国首席传播官钟路音说,“进博会是‘高精尖’技术的展示舞台,已经成为许多医疗科技企业全球新品、前沿技术和服务的首发平台。今年我们将带来10款首发首展的新产品、新技术,希望通过进博会这一平台,加强与合作伙伴的交流沟通。”

  “昕诺飞于2018年和2019年参加过首届和第二届进博会。今年是新冠疫情后进博会首次全面恢复线下办展,我们将携前沿照明技术和解决方案重返进博舞台,期待我们展出的产品和技术能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推动智慧城市转型作出贡献。”昕诺飞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东北亚区总裁王昀说。

  目前,有不少参展商还提前“锁定”了明年进博会的展位。在9月15日举办的第七届进博会参展商签约仪式上,GE医疗、松下等25家企业现场签署第七届进博会参展合同或合作备忘录。截至目前,第七届进博会签约展览面积已超过4万平方米。

  作为中央企业交易团成员之一,中建二局今年将第五次参与进博会期间的签约采购。“进博会为我们提供了不出国门就能买遍全球好物的平台,我们此前在进博会上采购的电梯、电气类进口设备,注重智能和绿色环保价值,为我们推动绿色建造、智慧建造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建二局华东公司副总经理赵国政说,“今年,我们将与更多供应商接触,寻求更多优质进口资源,希望借助数智低碳技术助力建筑业实现转型升级。”

  参展范围进一步扩大

  以进博会为平台,多项重大开放举措密集出台,彰显中国对外开放的信心与决心。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孙成海说,作为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进博会上发布的措施如展客商入境便利、展品留购税收优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优化了国内营商环境。

  今年7月,海关总署出台支持2023年第六届进博会17条便利措施,覆盖参展准入、展品通关、展后处置全流程。第六届进博会还将进一步扩大参展范围,在评估确认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无动植物疫情流行国家和地区未获检疫准入的动植物产品、食品,经特许审批后可入境参展。

  更加开放的中国,吸引着越来越多外商前来投资。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154家,同比增长33%;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399.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8%。

  “我们见证和陪伴进博会越办越好,也持续受益于这一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的‘溢出效应’,加速创新产品和方案推向临床实践。GE医疗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不会变,我们将持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钟路音说。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接下来,将推动合理缩减自贸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同时,推动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引领全国持续扩大开放。

(责编:袁勃、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