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

发布时间:2024-11-14 23:34:03 来源: sp20241114

原标题:民企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

  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脑机接口、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未来产业是带动产业升级、改变竞争格局、催生增长动能的关键力量,吸引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布局。如何更好布局未来产业赛道,记者采访了民营企业和专家学者。

  争先,抢抓发展主动权

  “这根头发丝粗细的微针上有64个通道,可以采集单个神经元放电情况,把脑电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并进行解析,同时每个通道也可以实现电刺激达到神经调控目的,实现大脑和外部设备的双向交流。”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临床医学业务相关负责人梁彦峰告诉记者,公司自主研发的6万5千通道双向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脑机接口是民营企业发展未来产业的代表性领域之一。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半年多来,民营企业迅速行动、加大布局。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认为,民营企业规模较小,倾向于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获得增长点,且组织结构扁平,决策效率高,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此外,民营企业家通常具有较强的冒险精神,敢于投资新事物。

  “发展未来产业是抢抓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普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虎表示,公司成立以来就锚定低空经济,目前已形成集无人机研发、生产、销售等于一体的完整链条,取得了先发优势。陈虎坦言,低空经济行稳致远,离不开政策的多维度帮扶。在2023年度武汉市规上企业认定以及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中,普宙科技得到了实质性帮扶。

  各地谋划未来产业的势头方兴未艾,纷纷制定专门的规划、方案、细则,为民营企业发展未来产业营造良好环境,如《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深圳市战新与未来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等,涉及产业集群打造、应用场景建设、技术资金支持等多个方面。

  自身发展所需、市场需求增长,加之政府部门强化支持力度,使民营企业积极投身未来产业。相关数据显示,从事空天技术、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的企业数量从2019年底的14万余家上升到今年5月底的36万余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96%。

  向新,攻占技术制高点

  未来产业具有技术上的颠覆性和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是民企竞逐新赛道的主要“打法”。

  一方面,人工智能等领域民营企业正与传统产业“共同进化”。

  “人工智能的落地,必须与各行各业场景深度融合,对传统产业的赋能是多方面的。”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印奇介绍,以仓储物流行业为例,公司将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与物流自动化系统结合,对工厂进行数智化升级,为客户带来更好的投入产出比。

  李志起认为,通过引进尖端技术、新兴技术,传统行业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开辟出新的商业模式。

  另一方面,致力于前沿技术探索的民营企业,将“落地”摆在优先位置。

  以脑机接口为例,其在生物医学、运动康复等领域有很大的研究意义和发展潜力,但目前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当下我们的重点就是促使其产业化,一定要有实质性产品产出、投入市场。”梁彦峰说。

  李志起认为,技术可行性和市场接受度是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需要确保新技术在大规模生产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通过市场测试评估成本效益。一批起步较早的新兴产业已经看到了不断成熟、扩大的应用场景。“我们的应用场景涵盖公安、城管、园林、交通、应急、消防、环保等多个领域。”陈虎介绍,普宙科技已服务全球100多个城市,后续将推动更多新技术与应用场景结合。

  求效,走好产业发展路

  无论是赋能传统产业还是推动产品落地,未来产业都需要技术、人才、资金、数据等要素的密集投入。

  陈虎介绍,普宙科技拥有278件专利,员工中有60%以上从事研发。梁彦峰告诉记者,其团队内部包含临床医学、生物医学、软件算法、微机电系统、芯片设计等各领域人才,并与多家医院、学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资金筹措和使用效率直接关系产业化成败。”李志起建议,民营企业要寻求多元化融资渠道,确保产业化过程中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更好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

  也要看到,未来产业投入高、周期长。更好促进未来产业发展,民营企业仍有不少诉求:“希望立足于工业制造、智慧物流、具身智能等实体产业体系,重点开放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知识产权融资,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对于新领域新行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同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培育未来产业也不能用一个模子、搞齐步走。李志起认为,要坚持梯次培育原则。这不仅符合产业科学发展的规律,还能优化资源配置,确保不同阶段的企业都能得到适当的支持与引导。有关部门要明确各阶段培育目标,并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差异化的支持,助力行业实现稳健持续的发展。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