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要平衡好发展和安全

发布时间:2025-01-01 15:46:29 来源: sp20250101

  近年来,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在金融科技领域实现了迅猛发展。回顾2023年,在新技术的推动下,金融科技提升了金融业发展韧性,助力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展望新的一年,金融科技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需要推动相关监管举措尽快出台,平衡好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金融科技加速融合

  近年来,金融科技公司不断扩容。就在2023年12月底,我国西南地区首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重庆渝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业,注册资本金1亿元,由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工会发起设立。由银行牵头发起设立的金融科技公司,被称为“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据统计,自2015年兴业银行控股子公司兴业数金设立以来,已有22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获批。6家大型银行中,中行、农行、工行、建行和交行均开设了金融科技子公司。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甚至包括农信社,如浙江农村商业联合银行(浙江农信)、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也宣布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大多数金融科技子公司都是银行内部信息技术部门成长壮大的结果。在金融业数字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各家机构都有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如: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国有大型银行中首家成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由建行体系内直属的7家开发中心和1家研发中心整体转制而来;中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银行全资子公司,前身为中国银行软件中心(上海)。

  不仅如此,不少银行还作出相应架构调整,将金融科技作为业务发展的关键支撑,列入全行发展战略。如建行制定包括金融科技战略在内的“三大战略”,全面加快金融科技与全业务流程的融合,进一步提升银行服务增效。针对涉农需求,建行打造“裕农通”平台,用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突出数字化经营和生态圈两大特色,建行构建了“1211”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体系,即打造一个平台(线上线下“裕农通”)、两大涉农信贷产品包(针对农户客群,主打“裕农快贷”;针对涉农组织,主打“乡村振兴贷”)、一系列涉农专业化生态场景(特色农业、乡村政务等)、一套涉农金融数字化风控体系。截至2023年6月末,建行涉农贷款余额3.6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133.53亿元,增幅20.41%;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5463.9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418.07亿元,增幅达35.05%。

  金融科技在增强客户黏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工商银行2023年半年报显示,该行围绕“数字工行”发展目标,全力推进数字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数字金融新基建,培育数字经营新动能,构建数字开放新场景。2023年上半年,该行数字化业务占比达99.0%。其中,个人手机银行客户达5.36亿户,移动端月活超2亿户,相比2022年末保持了持续增长。

  在风险防范方面,金融科技也能发挥重要功能。实践中,金融科技提升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比如,人工智能在银行风险管理中应用,能够提高分析速度,提早揭示风险,降低人工成本,减少人为干预引发的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安全发展空间巨大

  当前,创新与科技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已成为银行提升服务质效的强大助力。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许多新尝试,将对金融业的发展模式产生深远影响。业内专家认为,推动金融和科技整合发展,要有整体思维,打造开放、创新、有活力的金融科技生态系统。

  守住安全底线,是确保金融科技长远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杨兵兵认为,要确保金融科技发展安全,需要做出“框架性的体系安排”。杨兵兵分析,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安全演变出五类新风险,包括运营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数据安全风险、模型安全风险和场景安全风险。针对风险,需要构建统一、全局的安全治理架构。具体举措包括:一是建立全面组织体系,将安全问题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二是建立分层风控体系,明确三道防线责任制;三是建立互补技术体系,避免出现“防护真空”;四是建立安全文化体系,确保各方形成共识;五是建立科学人才体系,培养复合型和专家人才。

  吸引更多参与者,成为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举措。除了“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大量金融科技公司近年来获得飞速成长。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金融科技百强企业竞争力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提到,从金融科技业务收入规模上看,2022年收入排名前三的公司为恒生电子、神州信息和广电运通,收入分别为63.02亿元、55.90亿元和46.97亿元。同时,《报告》认为,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时间较短,存在较大的市场缺口。

  展望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金融科技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报告》认为,大模型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和探索将不断加速。大模型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金融机构多项业务领域的智能化水平,而且能够真正解决一线员工的痛点问题。与此同时,大模型技术应用面临较高的算力、数据安全性和数据合规的挑战,且多数金融应用场景仍需要大量数据合规性清洗。因此,要加快推动相关技术及产品熟化落地,不断拓展行业大模型应用广度和深度,构建技术支撑、场景牵引、深度赋能的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产业生态。

  对于大模型技术的未来发展,度小满首席技术官许冬亮近日在中关村论坛金融科技平行论坛上作了展望。他认为,当下的大模型技术给创新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生成式大模型将在内容生成与创作、信息摘要与总结、知识理解与问答、自然交互与对话等方面具备非常出色的能力,并在金融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前台,大模型将大幅提升客户经理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让每个人都拥有24小时在线的专业客户经理成为可能;在中台,大模型将改变企业内知识获取、内容创作、会议与沟通、代码开发与测试的方式,进而全方位地提升金融企业内部运营效率;在后台,大模型将成为智能科技底座的标配,大幅降低智能技术应用的门槛,只需少量标注数据甚至无需调整就可以让智能技术覆盖广泛的场景。

  监管工具有待升级

  2023年11月8日,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期间正式启动运营。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在金融科技监管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公开信息显示,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运营主体为北京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含外汇业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互联网安全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等。据了解,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运营以来,已推动金融类APP反诈电子标识试点、银行电子凭证互联互通平台建设运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运行支持等方面工作。

  金融科技是推动业务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鼓励创新的同时,还需要扎牢金融科技创新的“篱笆”。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科技监管司撰文提到,将大力推进智能分析工具研发,丰富穿透式监管和行为监管工具箱。科技监管司作为此轮金融监管改革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设立的司局,也凸显出当前强化金融科技监管的重要性。

  据悉,科技监管司将强化稽查检查分析模型开发运用,全面提升监管人员对重大风险问题的分析能力。运用图数据、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新兴技术,推进智能分析工具研发,对股东身份、入股资金、关联交易和复杂产品等进行穿透分析,提高金融风险监测分析前瞻性,提升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能力。综合运用监管大数据,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研发智能工具,提升对非法金融活动及主体的识别能力,支持“打早打小”和全链条打击。

  金融科技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传统金融监管的方法、工具已无法胜任当前金融科技发展的监管要求。据了解,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对监管大数据平台进行全面升级,建设“智慧监管平台”,作为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监管的主要科技载体,打造兼具信息展示、智能分析、流程管控、智慧决策的一体化科技平台。同时,充分运用云计算、分布式存储等技术,全方位提升信息科技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为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灵活弹性的计算、存储、系统应用、网络服务等基础设施服务保障。

  金融科技的发展要全面纳入法治的轨道。北京金融法院院长张雯表示,金融科技数据合规的法律治理是一个前沿而充满挑战、多元且融合的议题。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北京金融法院将以法治助力科技金融体系完善、创新驱动发展;将以法治缩小数字鸿沟、保护数字金融普惠繁荣;将推动金融司法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为金融科技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向金融强国的目标迈进提供有力金融司法服务保障。

  陆 敏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