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3:33:24 来源: sp20241115
走进宝钢股份冷轧车间,犹如进入一座幽暗的钢铁丛林——行车依靠导航指挥在空中自如滑动,精准地吊卸钢卷,没有驾驶员和地面人员,整片作业区域几乎没有照明,只有24小时“在岗”的机器人和机器繁忙作业的轰鸣声。
5月22日,记者跟随中宣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走进这座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宝钢“黑灯工厂”,感受一个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的漂亮转身。宝钢股份冷轧厂分管智慧制造的副厂长刘德成自豪地对媒体记者说:“近三年来,我们重点推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黑灯工厂’装上了更聪明的大脑。”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黑灯工厂”的一隅有一个格外醒目的明亮小屋——被称为“工厂大脑”的主控室。在这间安静的小屋里,三名操作人员端坐在几十块屏幕前,上面交替闪烁着工厂实时生产情况和数据分析,距此千里之外的宝钢湛江生产基地的生产实况,同样一目了然。“我们做了粗略统计,此前操作人员在实时监控的过程中,每三分钟左右就要调整一次操作。应用AI主操后,半小时去介入一次就可以了,降低了人员90%以上的负荷。”
刘德成所说的AI主操,正是宝钢股份近三年来积极拥抱AI技术浪潮、勇于创新的亮眼成果。在上海这座开放创新之城,踏上新技术浪潮,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嵌入宝钢的基因。
“宝钢1978年成立,1990年生产第一块汽车钢板做国产替代,到202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钢板供应商,去年更是全球首发了10 项新产品。宝钢因改革开放而生,也因改革开放而兴,自主创新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追求。”宝钢股份汽车板技术服务首席工程师鲍平说。
汽车板生产是钢企中工艺复杂度较高、技术含金量较高的门类。汽车板生产的智能化,更是一个长周期的工作。从2013年起,宝钢冷轧就开始探索智能化生产。经历了10年打磨,宝钢建立起融合多个生产基地的数智化立体场景。“黑灯工厂”通过新技术应用实施,劳动效率提升超过30%,不仅产能水平提高,吨钢加工成本、吨钢能耗和吨钢综合污染物等指标都有大幅进步。
近年,上海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引领,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编制发布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行动方案,加强对人工智能芯片与算法、多模态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方面的布局。作为上海的传统老牌制造企业,宝钢股份身处产业转型和技术革新浪潮之中,积极响应,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然而,人工智能进入要求生产高稳定性、高可靠性的传统钢铁制造,对整个行业而言,都是一件新鲜事,极具挑战。但宝钢人不畏挑战,迎“新”、迎“难”而上。“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要减轻体力负荷,更要减轻繁重的脑力负荷,尤其是在钢铁制造的核心生产控制环节。”刘德成表示,通过近三年的探索迭代,宝钢找到了方法和路径,成功实现了汽车板产线的AI主操,对超过800个数据和参数进行处理,预测未来三十分钟的工艺参数变化情况,AI主操会直接将调整的指令下发到PLC控制系统, 完成毫秒级的实时控制。
当前,上海正全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紧抓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工厂两个“牛鼻子”,累计建成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3家、示范工厂19家、优秀场景111个,是国家级智能工厂和优秀场景“双料冠军”城市。
技术革新不停,产业创新不止。前不久,宝钢股份与华为公司签署了全领域合作协议,算力中心也已上线。“今年是宝钢股份全面推进AI战略的元年,我们进入到了大模型的实战阶段,目标要实现100个类似AI主操这样的场景应用,包括AI产线控制、AI视觉识别和AI智能决策等不同维度的工作,通过大模型进一步提升汽车板表面质量检测的能力,保持宝钢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宝钢股份党委总经理、 副书记吴小弟说。 【编辑: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