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4:06:48 来源: sp20241221
歌起昆仑、舞动天山,新疆尽展大美容颜;笔绘姿彩、书成万象,新疆激涌无限活力;和美共生、文润心田,新疆为赓续中华文脉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新疆工作,情系新疆各族人民。在战略谋划新疆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维护文化安全摆在治疆稳疆兴疆的重要位置,作出深入实施文化润疆重大部署。
2023年,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新疆以大思路大手笔谋划文化润疆各项工作,在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积极探索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有效路径,舞动中国气韵,绘出文脉悠长,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长治久安的思想根基。
成果不凡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年岁末,新疆宣传思想文化各条战线代表齐聚一堂。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之光的照耀下,新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升腾起自信的底气、自觉的锐气、自强的勇气,肩负新使命、开启新征程。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突出文化润疆这个重点,2023年,新疆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牢牢把握新时代新文化使命,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去年初,自治区和北京市深入推动文化润疆的重点项目——舞剧《五星出东方》来疆巡演,开启了这一年新疆文艺舞台繁花似锦的旅程。2月到3月,从乌鲁木齐到和田,由北京歌剧舞剧院与和田新玉歌舞团合作演出的这部舞剧共上演18场,依托国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的光华与价值,在近1.5万名观众的掌声和欢呼中,重现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共同守护与开拓祖国辽阔疆域的历程。
历时17天的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云集了国内外27个艺术团体、2109名演艺人员,62场演出吸引10万人次走进剧院,热门剧目在开票数十秒后场场售罄,还有8000多万人次在云端关注这场文艺盛宴。“一场舞蹈节,让我们看到了舞台艺术编创者在突出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上的积极探索。”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认为,《五星出东方》《张骞》《只此青绿》《红楼梦》《醒·狮》等精品剧目,贡献着深入人心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而繁荣的新疆舞台艺术在其中贡献了重要力量。
首届新疆文化艺术节上,全疆22家文艺院团、33支基层群众演出队伍、约1万名演职人员带来的精彩演出,吸引超过10万人次观看。大型音舞诗画《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是个好地方》,在国内外演出43场,场场爆满。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走进印度尼西亚多个城市,巡演一个月,处处受到热烈欢迎。舞剧《张骞》、歌舞剧《玛纳斯》《解忧公主》分别走进北京、南京、无锡、苏州、上海等城市巡演,成为最受观众期待的剧目。这些新疆舞台艺术精品,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
“新疆流光溢彩的文化节事成为推进文化润疆工作的有效载体,让各族人民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增加交流、增强认知、增进情感。”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徐锐军说,新疆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舞台上的新疆精品剧目,充分展现出新疆作为“歌舞之乡”的丰富人文资源及艺术创作能量,向世界呈现新疆精彩;舞台下的新疆群众文化演出,走进广场、社区与田间地头,浸透着生活的甜美、挥洒着心中的喜悦,成为人们了解新疆的一扇窗,展示着各族百姓积极向上的风貌。
目前,全疆共有2746支各级群众文艺团队,成员共计5.6万余人,他们在全疆持续开展群星耀天山、广场舞、村晚等群众文化活动。据统计,2023年全疆共举行群众文化活动超9万场次,惠及线上线下群众6197.6万余人次,充分激发了各族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一幕幕精彩的演出,全方位全景式展现着新时代新疆的新气象新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底气不凡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彰显时代新义
叶尔羌河畔,麦盖提县的乡村里鼓乐震天,筹备岁末文艺演出的村民在激情排练;阿勒泰的雪野林间,学习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的年轻人围坐在非遗传承人斯兰别克·沙和什的工作台旁细心观看;新疆美术馆里,“载瞻载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已吸引3万多名观众;新疆作家以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背景创作的《本巴》,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这是该奖创立42年来,新疆作家首次获奖……
“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要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牢牢把握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紧密结合新疆实际,全区上下以深入推进文化润疆为抓手,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美好新疆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完整呈现新疆非遗全貌并展示记录保存成果的新疆非遗馆在乌鲁木齐开建;全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增至5920人;玛纳斯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江努日·图日干巴依获得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在中国原生民歌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用精湛的技艺和炫目的表演,为“新疆是个好地方”再添亮丽的注解;2023年8月,2023“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阿克苏地区举行,33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亮相,吸引超20万人次观展……
以文润心,同心之花在天山脚下绚丽绽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非遗资源丰富、形态多样。截至目前,全疆已建成120个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6个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传承中心,建成玛纳斯、刀郎麦西热甫、哈萨克族阿依特斯、塔塔尔族撒班节等10个非遗传承中心,喀什古城景区、博湖县东归西海部落等14个自治区级非遗集市,建立超过130家非遗工坊。一大批印证中华文化历史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安排部署下,各级文物保护部门和文博单位,深刻把握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精髓要义,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支持全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
2023年,新疆博物馆参观人数超过156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尉犁县孔雀河烽燧群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开园,新疆印章博物馆在沙雅县开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展专设展厅,先后进驻新疆博物馆;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文物修复中心——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投入使用,并定期面向公众开放……
“新疆考古既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不断建构的缩影,也是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有力见证。”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说。在田野考古一线,新疆考古人守正创新,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科学揭示出来;与此同时,不断有年轻一代爱好者推开一扇扇考古大门,探寻中华文明足迹,汲取前进动力。
融合不凡
——以旅游之“火”,把新疆文化历史艺术焊在一起
2023年12月9日,“永庆安澜”2023德云社德云三宝相声专场演出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上演。16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这是乌鲁木齐凤翔金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去年承办的441场演出之一。“我们承接演出194个441场,场均上座率80%。”公司负责人巴方勇说,这是公司成立11年来,演出市场最火热的一年,已服务观众30万人次。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新疆这个文化璀璨、历史厚重、艺术缤纷的好地方,旅游之“火”,正把新疆的文化历史艺术焊在一起,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过去一年,好戏连台。文化新业态、新空间演出明显增多,演出市场表现活跃,为消费市场带来新活力。从乌鲁木齐剧院、乌鲁木齐音乐厅、新疆人民剧场等大型剧场,到嬉游客栈、小毛驴剧场等,商超、美食街区里小型或临时演出场所,歌舞、京剧、音乐会、相声、脱口秀等大剧小戏,你方唱罢我登场。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疆开展营业性演出5600余场次,其中大型音乐节、演唱会119场次。
仅12月,乌鲁木齐市就上演了话剧《蟑螂》、秦腔《双官诰》、音乐会《请回答1988》等25场演出。“演出的火热带动了演出市场所在地旅游、住宿等行业的发展,演出的综合带动效应也在显现。”乌鲁木齐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朱新荣说。新疆聚贤相声巴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得瑞介绍,经过多年市场培育,相声观众群体不断扩大,“观众数量稳步增加的同时,艺术品位也在提升,只有好的作品、好的演员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
过去一年,古今辉映。“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传统文化点亮群众幸福生活。新疆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创作、科技运用、视听化表达等多重方式加快文物活化利用,让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更多“栖居地”。
在“你好!中国”——2024中国北方冰雪旅游海外推广季启动仪式配套活动“新疆非遗文创展”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上的字、特色纹样和祥禽瑞兽,经过设计制作,成为茶具、丝巾、冰箱贴、铜书签等新潮文创,让中外宾客爱不释手。据了解,新疆博物馆2023年文创产品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
夜幕低垂,星光璀璨,萨塔尔悠扬婉转的乐声划破夜空,如泣如诉回荡在“世界上最美的废墟”交河故城的断壁残垣间——这就是交河故城景区推出的“交河之夜”民族音乐会实景演出。“许多疆内外和国外游客对夜游交河非常感兴趣,认为音乐会实景演出古朴典雅,氛围感很好。”吐鲁番市文物局交河故城文管所所长王建东说,今后要在不破坏交河故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引进更好的冷光源高科技产品扮靓交河之夜。
感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恢宏气象、了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历史回响、融入“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的欢快旋律……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的美丽新疆风景线,让历史场景随着城乡发展一帧帧“活”起来,让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到文化传承发展的事业中来,更加直观地了解新疆、发自内心地爱上新疆。
院士专家点评
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 韩子勇
2023年的新疆文化事业,满实满载,亮点纷呈,高潮迭起。一个突出印象:新疆热起来了。
新疆发展热起来了,新疆文化热起来了,新疆旅游热起来了,新疆各族群众的心——热起来了,大家信心更足、心劲更高、精神面貌朝气蓬勃。
这一年,我回新疆四次,到了四个地方,触摸到一点这热力四射的脉搏。在高原小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我看到见证沧桑巨变的石头城,风景如画,壮阔连天,游人如织,鹰笛鹰舞响彻云霄,夜晚的县城亮如白昼,广场人声鼎沸,饭馆烟火气中交织着食客们各种方言的声浪;在伊宁市六星街,我看到全国最美的街巷小院,特色而时尚的美食、文化、艺术和人群,烘托出和谐、幸福、惬意的尘世欢场;在北庭故城遗址、在江布拉克、在菜籽沟……历史、风景、麦田、文学艺术的盛宴铺陈如斯:在乌鲁木齐,期待已久的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终于如约而至,再次将城市融入歌舞的海洋。还有更多的地方、更多惊喜,虽未能亲历,但我感受到了那种迫近眼前的变化、创造的排浪。
2023年,文化润疆,出手不凡。有许多特点:一是注重文旅融合,注重有效性和群众参与,许多活动成为社会活动,成为打卡地、流量担当,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二是更加时尚、现代,洋溢开放、团结、奋斗的青春气质,合上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节奏旋律;三是古今辉映,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优势,着力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的文化资源,丰厚而独特,重在转化、重在创新。
这一切,才刚刚开始。(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天山网)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