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你丨定格笑容 留下温暖 她给大山里的老人拍“大相”

发布时间:2024-11-27 22:15:54 来源: sp20241127

  这些照片,都是陕西商洛山区里的老人们。绝大部分被拍摄的老人,一辈子就只有这么唯一一张高清的人像照。

  为老人们拍照的女孩叫杨鑫,今年39岁,在当地一家报社做摄影记者,7年前,杨鑫组建了公益团队,专门为大山里70岁以上的老人们免费拍照,至今已经为4000多位老人拍下人像作品。杨鑫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些照片,对老人们又意味着什么呢?

  晚上七点多,杨鑫和三个志愿者正在把前段时间拍摄的照片裁剪装框。第二天,他们就要前往陕西商洛洛南县巡检镇上庙村,去给老人们送照片。

  杨鑫:这个奶奶照的时候有意思得很,给她看的时候,她说牙都出来了,都掉了。我说你原来肯定是两个虎牙,她说就是。虎牙掉了,但是一笑感觉也很好看。就是想让村里不管谁一看,立马就能认识,不用看半天。保留她的特征。

  除了单人照,还有几幅合影散落其中,这是杨鑫第一次拍摄老人们的合影。

  杨鑫:当时我正在给她拍照片。这个爷爷在旁边凳子那儿坐着,就等着。然后她拍完以后给我说,能不能给我和那个老汉照个相。我说你们是两口子吗?她一笑,不好意思。我问你们结婚多少年了?她想了一下说,四十多年了。她都已经七十多岁了。我说以前结婚证上有照片吗?她说没有,那时候哪有照片。我说一辈子也没拍过照吧?她说没有拍过照片。我们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杨鑫:他们拍完以后。另外两个也要拍,我们都给拍了。我才知道她们是亲姐妹俩。我说那你以前拍过没?她说没拍过。她姐就说这张一拍,可能这辈子就这一张了。

  岁月在这些老人的脸上雕刻了太多沧桑的痕迹,但当笑容定格在红底黄框之间,又透出一股旺盛的生命活力。

  杨鑫:我们觉得每个老人留下来的那张照片都应该是有一点笑意的,然后脸上甜甜的。你的子女以后在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永远想到父母当年多么慈爱的那种感觉。

  老人们笑着拍下“微笑遗照”

  看到这里,也许大家已经猜到了这些照片的用途。杨鑫他们其实是在为大山里的老人拍“遗照”,在当地被称为“大相”或者“老相”。而对于这样一次拍摄经历,老人们并不忌讳,反而很看重。

  第二天一早,杨鑫和志愿者们出发了,除了照片,他们还带上了爱心企业捐助的物品。每次去送照片,杨鑫都会在她的志愿者微信群中发布接龙,名额往往一瞬间就被抢光。

  杨鑫的父亲也已年近70,只要时间允许,他都会跟着女儿去帮忙。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大家抵达了上庙村村委,已经有不少老人在此等候。

  每次送照片,杨鑫都会做一个小的展览,老人们不光能拿到自己的,也能看看其他人的照片。现场很是热闹。

  互相看完彼此的照片,一阵玩笑后,杨鑫和志愿者们开始给每位老人发放。按照公益项目的要求,他们得给大家讲清楚拍照的经费来源。

  杨鑫:我们这个照片也是不收钱的。不是说是不花钱,这个钱是全国各地的网友捐的钱。

  拿到自己照片的老人,都仔细端详着,很多人笑得合不拢嘴。

  上庙村70岁以上的老人有102位。采访中,很多人对生老病死的话题并不避讳,在他们看来,能在有力气的时候,把后事准备妥当,既给孩子们减轻负担,自己也能体面地面对死亡。

  洛南县巡检镇上庙村 杨菊花(71岁):我不害怕,我们都不害怕。我们这些人的心都敞亮着呢。

  洛南县巡检镇上庙村 田连香(71岁):能准备后事的,我自己都准备好了,没有那口气了让娃又忙乱了。

  洛南县巡检镇上庙村周当媚(73岁):墓箍了,板(棺材)做了,衣裳都弄好了。只缺相片了。

  洛南县巡检镇上庙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贺俊:现在老年人他们也想得开,像农村的一些习俗,好像是过了65周岁,就开始准备那个棺材,或者一些寿衣之类的。我们也是明确告诉大家了这是照什么相,他们一听都特别开心,也没有什么忌讳,我人还在给我照这个相。

  收获快乐 “做公益 会上瘾”

  从2017年至今,杨鑫和志愿者们的足迹遍布商洛的40多个村庄,为4000多位老人拍摄了照片。其实,从2012年进入报社工作后,杨鑫就在报道之外,去为那些自己采访的困难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2014年,杨鑫作为志愿者捐赠了造血干细胞,更让她对公益事业有了更强烈的意愿。她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摄影专长,去给有需要的人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一次采访经历,让她萌生了给山区老人们拍“遗像”的想法。而且是从照片拍摄、洗印以及装框,都是全程免费。

  杨鑫:我看到一个老人家里放着一个白纸板,就是一个纸壳子,上面贴了一个白纸,毛笔写着谁谁谁之灵位,我还就问过那个奶奶,这是你老伴,她说是老伴。去世十几年了,我说你还能记得长什么样子不?她就很尴尬地笑一笑,就摇了一下头。我在家里扫了一圈,没有看到一张照片。当时我就觉得应该去把这个事情实现了。

  2017年底,在当地民政部门的支持下,杨鑫和她拉来的同事为商洛一个乡镇的400多位老人拍了照片,第一次开展这样的活动,老人们的反应让她大受震撼。

  杨鑫:有一个老人当时就拿着照片,我记得很清楚,给我们说,这些娃给我们照这么好的照片,还送来。没啥谢娃的,就给娃唱几句秦腔。那天是阴天,天灰蒙蒙的,我们就站在村里的广场上,看着老人给我们吼秦腔。都不记得他唱的是什么,但是心里那个感受到现在我都能记得很清楚。真的是一种震撼。我就觉得老人们太需要了,我们做这个事情做对了。真的是做对了。

  李文斌是杨鑫志愿者团队中的老成员了,用他的话说,做公益,会上瘾。

  志愿者 李文斌:在我没参加公益之前,有时候回来就是和朋友在一块儿,可能约着喝喝酒,打打牌或钓钓鱼这些事情。但后来参加公益之后感觉到,这个事情比我这些娱乐活动好多了。每次做完活动之后心情特别舒畅。如果你某段时间因为工作原因或某种原因忙的话,看到大家都在那儿做了两三场公益你没去,紧接着过几天你就心里好像感觉到空荡荡,好像少了个东西。

  这样的感受,是志愿者们的共识。在杨鑫看来,为老人们拍照,他们收获的,远比付出的要多得多。

  杨鑫:你看到我们所有的志愿者在干不管体力活还是在干给老人的服务上面,他们脸上永远都是笑着的,为什么呢?他们干这件事能让他更快乐。老人不停夸赞你、感激你,你会突然间觉得我的生命除了过那些鸡零狗碎,我还更有意义。我觉得我们的公益就像一个能量站,你就去充了电,回来以后就变成了一个超人,面对你的生活。

  让遗照成为不留遗憾的照片

  马不停蹄,一直拍下去。在给上庙村的老人们送去照片的第二天,杨鑫和志愿者们就又启程了。这次,他们一行八人去到的是距离商洛市区50多公里洛南县景村镇御史村,要给那里的100多位老人拍照片。

  因为很多老人都有些耳背,每次在拍摄现场,杨鑫都得操着方言大声说话。

  为了拍到一张满意的照片,杨鑫和助理配合,反复调整着老人的衣服、坐姿。

  在现场,有位由儿子带来拍照的百岁老人,由于身份证没在身边,老人和儿子都说不清她的确切年龄。

  刘玉莲的儿子:98还是99了。要看身份证上的时间。她的身份证在老三那里没拿回来,照顾给先照了。

  拍完照,村里也查到了刘玉莲的老人的出生年月。

  志愿者:这101岁,是1923年的。

  这是目前为止,杨鑫拍摄的年龄最大的老人。

  中午十二点,120多位老人都拍摄完毕了,正当大家拆完架子,准备吃饭时,又陆续来了几位老人,志愿者们和村干部用手撑起背景红布,杨鑫依然热情饱满地给他们拍照。

  记者:觉得上午累吗?

  杨鑫:还好吧。我们基本上每一次都是这样要等老人,不停地来。累肯定是累,有时候我们拍完一场,回去喉咙都说不出话来,会肿。你跟他大声地去喊,他能听见,他反而高兴,他会笑。他就跟小孩一样。其实每个老人他心里都是像一个孩子一样。你就像逗孩子一样去逗他。

  别人会问我,你有没有想过给父母拍。我爸已经69岁了,我也没拍。我也怕呀,真的怕。所以心里还是跟其他的人一样都是有一种善意的逃避。

  我就想着到他们70岁左右,70岁吧。给他们正式地去拍这样的一个照片。我不想等到他们身体真的不好了,坐在那里脸上有病态了再拍照片。我也希望我爸妈以后留在我们家里的照片都是永远笑着的。

  定格笑容 留下温暖

  第一次给老人拍照,杨鑫准备了红蓝两个底色,大多数老人都选红底,后来蓝底慢慢就不用了。在老人们看来,拍“大相”是喜事,也是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即使看淡生死,却依然放不下对子女的牵挂,身后事不给孩子添麻烦,也是老人们的夙愿之一。杨鑫的照片将老人们慈祥的面庞、和蔼的笑容永久定格,把他们自己最满意的形象留给了儿女孙辈,留给了曾经来过的世界。

  杨鑫帮老人们圆了拍“大相”的愿望,老人们的平实与通透也触动着杨鑫,驱使她探寻人生的意义,思考人最终能留下的是什么,从而愈发坚定地跋涉在公益之路上。为了那些受项目规模所限而尚未拍摄照片的老人们,未来她要继续向着大山深处进发。我们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力量的加入;也希望在每一处,都有更多对于当下和身边的关注,对于生命与尊严的记录。(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