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2 03:21:19 来源: sp20250102
核心阅读
为帮助灾区加快恢复重建,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以群众急难愁盼为切入点,多渠道促进就近就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支持群众服务家乡;拓展新职业就业机会,带动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人实现稳定增收。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部分房屋倒塌、受损,一些群众受灾。地震发生后,各地各部门全力做好受灾群众救助,持续开展抗震救灾各项工作。近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部署开展2024年春风行动,专门针对地震、洪涝、冰冻等受灾群众上门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送技能,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春风行动开展以来,积石山县受灾地区生产生活恢复情况如何?人社部门如何满足当地群众就业需求?困难群众特别是脱贫户享受到哪些就业帮扶措施?日前记者走进积石山县进行了采访。
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
安置点增加公共服务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是灾情最重的8个乡镇之一。2月18日,记者来到大河家镇大河村临时安置点,门口广场上洁白的活动板房整齐排列,通信车、邮政车、电力车、货车频繁进出。
“货车请跟我走,停到广场空位这边来。”20岁的大河村村民马继援身穿橙色马甲,有条不紊地指挥各类车辆有序停放。
“震后当晚,乡里就组织我们来到安置点,2小时后就住进帐篷,第二天一早,部队又来搭建活动板房,我们住得更暖和了。”马继援指着安置点对面的山头,前方1公里处就是他家,由于家里偏房震毁后需要重建,和许多老乡一样,他决定先留在村里。“以前我在外地务工,地震后就辞去了工作。”马继援说。
“留在灾区,能不能做点什么?”正当他思索时,村里的微信群推送了公益性岗位通知,“安置点设有道路引导员、物资搬运员、爱心理发员等17个岗位,我主动报名,当上了道路引导员。”
如今,除了负责引导安置点车辆运行,马继援还帮忙搬运煤、面、油等救灾物资,平时还会参与安全巡逻。马继援表示,现在自己过得很充实,既能在家门口就业,又能为家乡重建出一份力,“今后我还可以转岗,在村里继续做安全巡逻员。”
“理发员来了,有人要理发吗?”不远处,爱心理发员马在乃白骑着电动自行车,打开大喇叭,走街串巷为居民提供理发服务。“咱们安置点135户,全靠我来理发。”她骄傲地说,“最近快开学了,娃娃们都来找我,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我还会帮他们洗头。”
马在乃白是大河村的脱贫户,此次家里受灾情况也比较严重。“好在我会一门手艺,政府给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让我既能帮助邻里,又能赚一点收入,贴补生活开销。”她说。
“地震发生后,甘肃省人社厅第一时间支持积石山县开发了625个临时公益性岗位,灾后第三天全部到岗,服务全县233个临时安置点,受到群众好评。”积石山县人社局局长韩小林介绍,这些岗位主要从事道路车辆引导、救灾物资搬运、居民生活服务等灾区急需工作,聘期3个月,每人每月发放1000元岗位补贴,期满后可根据实际需求继续聘用或转岗聘用,直至10月底全县灾后重建结束。
“公益性岗位作为农村就业帮扶托底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已持续推进多年,比如爱心理发员,在全省就开发了1.17万个岗位,显著改善了农村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体‘理发难’的问题。”甘肃省人社厅劳务办副主任张立柱表示,公益性岗位优先向脱贫劳动力倾斜,补贴一般为每人每年6000元,最高1.2万元,有效支持他们自食其力、增加收入、服务家乡。
发展乡村就业工厂
拓展新的就业机会
为帮助更多受灾群众尽快实现就近就业,甘肃省人社部门用足用好东西部协作机制,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
智能吊挂线快速运转,60多名工人紧张忙碌,30多道制衣工序无缝衔接……在积石山县拓奇服装加工乡村就业工厂,29岁的工人马如给也熟练地操作缝纫机,将内衬网布和防水布料缝制在一起,不到1分钟,就制作出一套裤子半成品,这些服装最终将通过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的公司总部销往海外。
忙碌间隙,马如给也和记者聊起了就业经历。“我来自大河家镇克新民村,之前我没有工作,也没什么收入,正发愁今后该怎么办时,看到人社局来安置点招工,就主动报了名。”经过培训,马如给也成为一名缝纫工,每天保底工资85元,工厂还管午饭。“这里是多劳多得,我一开始每天只能做60件,现在能做200多件,一个月可以拿到3000元,帮家里增加了不少收入。”她说。
“这份工作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同样来自积石山县刘集乡团结村灾区的居民张正红感慨,自己两个孩子在县城读书,过去全家仅靠丈夫打工,经济压力不小,“地震后,这家工厂面向受灾乡镇招收了30多名工人,我也在这里找了一份工作,既能进城照看孩子,又能多赚点钱。一合计,家里一年能存下四五万元。”
除了服装制造业,当地还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拓展了一批新职业岗位。
给无人驾驶系统标注车辆、地标线等信息;将短视频转化为文字脚本,对网络图片进行筛选编组,为导航地图提供大模型素材……在积石山县爱豆云数字科技乡村就业工厂,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毕业生姬玉梅频繁切换电脑画面,完成数字标注等工作。
为加快恢复灾后生产生活秩序,积石山县人社局发起专项招聘行动,仅这一家乡村就业工厂就新招聘40多人。姬玉梅经过培训,成为一名人工智能训练师:“现在每月工资4000元,离家近,方便照顾父母,一家人在一起更安心了。”
“我在这里当云客服,负责对接处理电商平台客户信息,过年期间加班还享受额外奖励。”甘肃武威职业学院毕业生王娟说,这份工作让她增长了技能,每年还能去杭州、成都等地交流学习,“收入高了,眼界宽了,生活好了,人也更自信了。”
甘肃省人社厅副厅长何永强介绍,人社厅发挥东西部协作机制作用,在灾后协调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对积石山县17家地震受损就业工厂和帮扶车间开展维修重建,目前已有8家就业工厂复工复产,为受灾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从全省看,甘肃至今已创办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2600多个,并给予这类企业一次性奖补、贴息贷款、租金减免等10多项政策支持,带动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超过10万人。
推广职业技能培训
助力群众技能增收
技能培训是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居民增收的重要方式,甘肃人社部门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助力灾区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技能增收。
2月18日,记者来到大河家镇陈家村安置点,一场钢筋工技能培训课正在开展,村民们戴上安全帽,戴好劳保手套,在授课老师讲解下实操练习。
“大家积极性很高,我们发起培训报名,一天之内,50个名额就招满了。”甘肃建投培训中心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事业部部长孟海鹏说,现场设有理论教学区、实操绑扎区、机器操作区,培训为期10天,完成后将组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合格者将获得钢筋工初级工证书。
据了解,甘肃建投在积石山承建了不少灾后重建工程,用工量较大,企业将扩大招工规模,重点招录灾区员工,在技能培训队伍中,约70%可转化为就业人员。
“我家在震区,这次参加培训,学习了工程识图、尺寸计算和安全生产等知识,每天理论加实训有7小时,非常有用。”陈家村村民马娟学得十分认真。
“学一门技术,能靠自己的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好,还有机会就近就业,技术工比普工能多挣不少呢。”马娟说,当上钢筋工,每天至少挣300元,如果继续考取中级工证书、高级工证书,就能吃上月薪过万元的技术饭。
为填补灾后重建过程中的技能人才缺口,甘肃省人社厅选派3家省级培训学校到积石山县开展技能培训,在10个乡镇开设挖掘机、电焊工、钢筋工、砌筑工等实用技能培训班147期,已惠及7100余人。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春风行动继续强化就业服务,坚持‘两条腿’走路,既通过直播带岗、专项招聘等方式帮助有意愿的群众外出务工,又通过推广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支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助力灾区加快恢复重建,让更多群众实现稳定增收。”何永强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7日 14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