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进博会)上海侨界父女的“非遗梦”:让海派艺术大放异彩

发布时间:2024-12-15 11:38:58 来源: sp20241215

   中新网 上海11月4日电(记者 范宇斌)在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上,上海“父女档”非遗传承人李守白、李诗忆亮相进博会新闻中心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向中外媒体展示海派剪纸艺术,传递海派文化魅力。

  第六届进博会开幕在即,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海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守白接受 中新网 记者专访时表示,进博会是全球文化交流的盛会,是展示中国文化、海派文化的重要窗口。借此契机,非遗能够在国际交流中以艺术之美让外国友人更加“读懂”中国。

李守白(右)、李诗忆(左)接受 中新网 记者专访。 范宇斌 摄

  此前数届进博会,李守白与女儿搭档、与学生搭档,向中外宾客展示海派剪纸、绘画艺术。“有很多外国记者对非遗很感兴趣,他们不仅驻足欣赏,还动手体验,以艺术为纽带,让我们交流起来格外亲切。”李守白说。

  在第三届进博会上,李守白带来的剪纸作品和海派家具、刺绣、旗袍及老字号糕点等融合呈现,以多媒体形式模拟“上海客厅”,让中外宾客在进博会上“遇见上海”,看到上海人的衣食住行,感受独具魅力的海派生活、海派文化。

  “艺术呈现不可能像超市一样,把所有作品堆在一起,更需要我们引导大家去欣赏、去体验,感受经提炼的东方美学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才有助于外国友人更直观、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李守白说。

  在历届进博会上,李守白都与年轻人搭档,一起展示、宣传非遗。他认为,“传承好非遗,年轻人非常关键,他们更有活力,又能讲外语,更能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李诗忆向外国友人展示海派剪纸。 受访者供图

  如今,李守白的女儿——上海市黄浦区侨联委员、黄浦区文创园区侨联副主席、忆想天(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CEO李诗忆接过非遗传承的“接力棒”。

  “我6岁起学习绘画和剪纸,在留学生涯中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传承创新之路,希望将传统非遗、海派文化通过全新业态传播开来,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并喜爱中国文化。”在李诗忆看来,“传承”不仅是传承技艺,还要传播文化。

  李诗忆归国创业后,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为“90后”的创业团队,发挥“侨”的凝聚力,以“轻艺术”“非遗传承”“新国潮”为关键词,逐渐开拓产业化发展模式,创新研发各式海派艺术文创产品,打造用非遗为品牌赋能的跨界合作模式。“我们希望用更加国际化的语言、更加年轻的态度传播好中国文化,让国际社会读懂中国。”她说。

李守白向外国友人展示海派剪纸。 受访者供图

  作为侨界艺术家,李守白在艺术创作中除了突出“中国风、上海情”,还兼具国际化视野,为当代海派艺术注入新活力。他还在法国、德国、奥地利、古巴、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举办艺术展,推动海派艺术“出海”。

  当被问及什么是“海派”,李守白表示,“每个人对海派的理解都不一样,什么是海派,一定要来上海走走看看、生活一下,用心去感受什么是海派。”

  李守白创作了大量关于上海石库门里的生活场景,因此被外界誉为“上海石库门先生”。“我的作品喜欢以小见大,向外界传达上海是一座怎样的城市、上海人有怎样的生活,从而展现上海人对生活的态度——有条理、有腔调。”

李守白、李诗忆和外国友人一起体验海派剪纸。 受访者供图

  谈及艺术传承,在李守白看来,首先,艺术家要心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敬仰,立足本来,吸收外来,才能创造未来。其次,要学会“见真”。

  李守白把剪纸、绘画视作自己的“两条腿”。“两者都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创作的过程还要学会‘开眼’,用‘第三只眼睛’投入创作,才能形成独特的艺术成就。”

  数次参与进博会,李守白更加感受到“经济要繁荣,文化先行”。他表示,十年来,“一带一路”合作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绘画是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法’,艺术创作是这样,经济社会发展亦是如此。”(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