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丨解码中国发展繁荣之道 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主席重要著作何以持续风行世界

发布时间:2024-12-15 12:43:54 来源: sp20241215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 特稿丨解码中国发展繁荣之道 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主席重要著作何以持续风行世界

  新华社记者韩梁 张代蕾

  6月22日,位于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国家图书馆三层高朋满座,气氛热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塔读者会正在这里举行。

  “习近平主席的著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结论,对于身处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各国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塔吉克斯坦文化部长马特卢芭洪·萨托里延说。

  “这部著作对我们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推动塔吉克斯坦自身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塔吉克斯坦总统直属国家管理学院教授拉希德·阿利莫夫感慨良多。

  今年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出版发行十周年。十年来,这部著作风行世界。有人把它视为理解中国改革发展的“金钥匙”,有人把它当作解答全球发展难题的“思想宝库”。

  十年来,从《摆脱贫困》到《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从《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习近平主席重要著作已翻译出版40多个语种,海外发行覆盖约180个国家和地区。

  一部部习近平主席重要著作在全球出版发行,为国际社会开启读懂中国的“思想之门”,让海内外读者更真切地倾听中国的改革脉动、发展足音,更全面地探究中国治理之道、复兴之路,更深刻地领悟一位大国大党领袖的天下情怀和时代担当。

  探究中国改革发展秘诀

  “每当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我都感觉在向智者问道,在平实的文字间感知中国领导人的家国情怀,最重要的是,让世界通过中国领导人的宏观视角感受中国改革发展的波澜壮阔。”泰国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伦·披差翁帕迪用近两年时间完成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泰文版第二卷翻译工作,此后仍时常翻阅思考,沉浸其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新征程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强劲动力。

  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的改革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我们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定的誓言,更是行动的指南。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真枪真刀推进改革”“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作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四卷中,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以贯之的主题,占据重要篇幅,“改革”一词在这一专题中累计出现500余次。

  习近平主席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方法论,这是海内外读者格外关注的内容。

  在威伦·披差翁帕迪眼中,这本著作如同“治理国家的成功秘诀”,“我认为是带给发展中国家的一笔宝贵财富”。

  “通过此书,我看到了习近平主席持续推动深化改革的决心,为我们柬埔寨发展树立了榜样。”柬中关系发展学会会长谢莫尼勒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柬文版翻译团队的负责人。

  在他看来,改革开放是中国从自身国情出发制定的重大决策,从中央到地方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施策。“我很钦佩中国领导人的智慧,中国开辟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是改革之道的根本。只有坚持正道,改革才能方向明确、路线清晰、稳步前行。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资深西文改稿专家弗朗西斯科·艾利翁·皮克罗(中文名:安永)在翻译《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时,对何为“正道”有了深入思考。

  如何翻译守正创新的“正”?通过深入研读相关理论著作,他认识到,“正”指的不仅是“正确道路”,还有更深意涵。“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及,‘守正’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还要坚守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由此出发,他主张将“正”译为“根本原则”。

  在华生活经商30多年的丹麦人西蒙·利希滕贝格(中文名:李曦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也是浦东开发开放、上海自贸试验区等系列政策的获益者。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和自我革命的魄力,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也是中国高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秘诀”。

  李曦萌对新华社记者说,在西方国家,如果政府表现不佳,多数情况下,人们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通过选举换个执政党上台。在中国,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持续不断地自我革新、与时俱进,始终致力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避免了政党更迭导致的短期行为,保证了改革和发展规划的连贯性和高效性。

  分阶段、有步骤,看整体、重实效——这是不少海外观察家对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道路特点的总结。

  “中国通过阶段式的发展目标推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谢莫尼勒说,上世纪90年代广州有个口号:一年一小变,两年一中变,三年一大变。这说明政府有清晰规划并能实现目标。“当整个经济链条转动起来后,实现目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国锐意进取的改革历程不仅为自身的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也为纷乱的世界带来希望和启迪。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项艰巨的事业,世界上很少有人明白这是何等伟大的使命,”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名誉主席斯蒂芬·佩里感慨,他有幸见证,中国在习近平主席带领下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中国家通往现代化的新路,并携手各国走向现代与和平。

  为了亿万人民的福祉

  6月下旬,江西石城县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由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卢旺达等国官员和专家组成的“一带一路”国家多元创新扶贫模式研修班考察团,在这里观察和感知中国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领域的实践成果。

  卢旺达专家文森特·鲁塔雷马拉对石城提高森林覆盖率、农业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新模式赞不绝口,但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政府为每个人服务,不落下一个人”。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新时代以来,中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近亿人口全面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国的减贫奇迹,是海内外读者普遍关注的议题之一。

  2023年11月,《摆脱贫困》乌兹别克文版出版发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在序言中写道:“我们在书中看到习近平主席的深谋远虑和爱国情怀,了解到习近平主席亲自参与到这项伟大事业中,时刻同人民站在一起,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扶贫事业。”

  从“一个都不能少”的精准脱贫,到“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反腐斗争,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让人民享有更公平的教育,到社保城乡统筹、有序衔接,让人民获得更可靠保障……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中每一个波澜壮阔的重要章节,都是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动体现。

  “读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谈“一带一路”》等著作后,我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习近平主席的思想观点旨在以各种方式实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发展与福祉。”阿拉伯政治学协会成员、中国事务专家塔玛拉·贝鲁说,习近平主席引领中国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破除了各种障碍、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世界上那些寻求改革发展的国家提供了中国经验。

  如今,借鉴中国改革经验,探索自身发展道路,已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识。乘坐高铁,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强劲脉动,参观深圳、广州等城市的科技企业,探寻与中国合作、与未来链接的机遇,成为众多外国元首政要访华行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位于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的中白工业园入口处悬挂着这句诞生于深圳蛇口工业区的标语。从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到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源自中国的投资、技术和发展经验,为全球南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发展振兴提供丰富养料。

  习近平主席重要著作在海外广泛传播,让全球读者真切感知中国改革发展的人民底色。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为世界带来新的合作共赢机遇,也为各国百姓增益民生福祉。

  生态环境保护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西方国家的一些环保人士认为,保护自然环境必须以牺牲人的发展需求为代价,而中国的成功实践让西方人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二者并不矛盾,可以兼得。”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资深法文改稿专家让·德尔维涅(中文名:戴维力)说。

  2023年,浙江省“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成为继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千万工程”和“蚂蚁森林”项目后,中国又一个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的项目。在戴维力看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和重要成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值得所有国家借鉴。

  “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从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出发,才能真正赢得人心。

  破解全球发展难题

  多年来,阿联酋总统穆罕默德一直珍藏着一本习近平主席签名的阿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他看来,习近平主席的执政理念“不仅是为本国人民谋幸福,而且要为世界人民谋利益,这应该成为各国领导人执政的指南和标杆”。

  “习近平主席说过,‘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中国式现代化选择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倡导通过共同合作实现共赢,广大发展中国家都能从中获益。”俄罗斯青年译者铁木尔·法伊祖林用熟练标准的中文告诉新华社记者。

  通过翻译习近平主席的著作,他不仅对“共商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等“中国热词”有了深入理解,更得出一个结论: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同频共振的历程。

  在英国学者马丁·阿尔布劳看来,正是在双向交流互动中,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社会生产力极大提升,中国也在应对全球变革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主席系列著作本身就是中国几千年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想结晶,”阿尔布劳说,“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使其能够在促进国际合作与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全球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一系列中国方案、中国倡议,为完善全球治理、破解人类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方案。

  塔玛拉·贝鲁认为,这些倡议构成了国际关系的新框架,有助于塑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推动不同国家平等相待,加强国际安全与稳定,推动全球共同发展。

  2024年4月底,《习近平谈“一带一路”》阿拉伯文版推介会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当代丝绸之路上的一座灯塔”“蕴含着人类知识与文化交流的宝藏”……海内外读者高度评价这本著作的思想内容和时代价值。

  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为各国发展增加动能。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东方的“机遇之门”永远向世界敞开。

  “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中国将张开双臂,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实现共同发展。”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习近平主席发出促进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的真诚呼吁。

  法国中国问题专家、作家莱娅·贝西是习近平主席系列著作的忠实读者。在她看来,在当今飞速变化但失衡的世界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提供了让世界达成新平衡的中国智慧”。

  她认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让地区和全球发展获益良多。从发展新质生产力到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带来增长机遇,也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不断深入。“中国自身的道路探索和推动完善全球治理的行动,让中国成为全球发展稳定的保障。”

  谈到习近平主席系列著作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戴维力用中共二十大报告里的一句话来总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他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主席胸怀天下的风范。”

  参与了《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等翻译和改稿工作的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资深阿文改稿专家叶海亚·穆斯塔法·穆罕默德·艾哈迈德(中文名:叶海亚)感慨道:“今日之中国,胸怀天下,更加自信开放,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开放自信的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愿同各国一道,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

  中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这是海内外读者阅读中国领导人著作得出的共同结论。

  海天壮阔,扬帆破浪。新征程上,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一个开拓进取、笃行不怠的中国,一个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中国,必将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一道,开辟人类文明更加美好的明天。(参与记者:高博、吴长伟、刘恺、关建武、缪晓娟、张曼、朱婉君、董修竹、姚兵、唐霁、孙晓玲、金晶)

(责编:徐婵、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