攥紧中国种子,为良种装上“中国芯”

发布时间:2025-01-04 17:18:38 来源: sp20250104

原标题:攥紧中国种子,为良种装上“中国芯”

在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长春示范区公主岭示范基地,无人驾驶农机将收获的玉米装车。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农民在一家蔬菜基地收获蔬菜。

【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系列报道】

冬日,北方的天气愈发寒冷,千里外的海南三亚崖州却温暖如夏。太阳将自带金光的暖意洒向稻田,绿油油的水稻“你追我赶”地向上生长,好不惬意!守护着这片前不久刚插完秧的稻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晓明和他的团队,正努力筛选发掘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性状的可利用优异种质资源。

如候鸟一般,每年秋冬时节,一批批像郑晓明一样的农业科研工作者从全国各地来到三亚,奔赴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种子繁育“大本营”——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什么让这群“候鸟”年复一年乐此不疲地从北向南“迁徙”、日复一日甘之如饴地挥洒汗水?当“候鸟”们张开攥紧的手,答案呈现在眼前:是那一粒粒掂在手里很轻、实则重若千钧的中国种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2021年我国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以来,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项行动全面推进,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和阶段性进展。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今年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具体到种业上,如何落实这些要求?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当前,我国种业振兴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效?如何为更多良种装上“中国芯”?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1.种质资源保护加强 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第一仗

来到位于三亚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除了栽种在一个个圆形“水盆”里的稻子因水盆排列整齐看上去工整外,记者目之所及的稻子,更像一簇簇杂草,长势茂盛且毫无章法。如果不是田间一个个印有药用野生稻、澳洲野生稻等字样的立牌提示,很难想象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野生稻——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院士的助手在三亚南红农场发现一株野生稻,从而掀开杂交水稻的新篇章。

“别看这些水稻外形和杂草相似,它们的‘身价’可不一般。野生稻是水稻遗传育种的重要基因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资源,被称为水稻中的‘大熊猫’。”郑晓明告诉记者,这个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是全球最大的野生稻种质资源保存中心,保存能力达4万份。目前,已有21种野生稻1.3万份种质资源在这里“安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作物种质的概念比种子更为丰富,包括根、茎、可繁殖的芽等,是未来可对个体进行繁殖的基本载体。不同于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里肆意生长的野生稻,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一些农作物的种子正在零下18度的低温库里“冬眠”,一些作物组织在零下196度的超低温库里“深度休眠”,如有需要,它们随时可被“唤醒”。这些种质资源的“住所”,就是全球单体量最大、保存能力最强的国家级种质库——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可保存资源150万份,是农作物育种的不竭源泉。

农业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事关种业振兴全局。没有种质资源作基础,再先进的育种技术和保障条件,也不能凭空育出新的品种。因此,做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和保护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第一仗。2021年3月,我国启动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加快摸清资源家底、实施抢救性收集保护、发掘一批优异新资源。

在无数农业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努力下,我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保护不断加强。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历时三年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即将收官,新收集农作物资源13.9万份、畜禽资源27万份、水产资源12万份,新发现帕米尔牦牛等畜禽品种资源34个,抢救性保护樟木牛等一批濒危珍稀资源,初步摸清了资源家底。国家农作物、海洋渔业种质资源新库建成运行,畜禽种质资源库加快建设,可满足今后50年资源战略保存需要。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场)达318个,159个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活体保护实现全覆盖。

2.产学研齐发力 一些重大品种取得突破

“2023年测产,俺们村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大豆亩产达到270公斤,比往年提高了50公斤,带动农户亩均增收330元。”山东省嘉祥县纸坊镇檀佛山村党支部书记高战友告诉记者,合作社主要种植“齐黄34”和“圣豆5号”,还承担着繁种任务。去年10月中旬收获时,每斤豆种的价格比商品豆高0.5元。“这个品种一亩地能多挣270元,是名副其实的‘金豆’。”高战友说。

“好种多打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千算万算,不如良种合算”……一句句朴素直白的农谚,道出小小种子沉甸甸的分量。14多亿人的饭碗,依赖有限耕地上的产出,良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培育更多良种,无数育种工作者在田垄间挥汗如雨,在实验室埋头苦干。

“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来说,我们牵头组织了国家小麦、玉米、大豆育种联合攻关, 2023年全所审定农作物新品种38个。3个品种入选2023年主导品种,10个品种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年推广面积2428万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优质种源。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中麦578’抗逆稳产、优质优价,仅订单加价部分就为农户增收0.32亿元;利用远缘杂交技术育成的国审小麦新品种‘普冰03’抗倒伏、抗茎基腐病,稳产多抗。高产优质抗病玉米品种‘中玉303’在黄淮海中低产田百亩示范亩产超1000公斤。广适高产抗倒大豆新品种‘中黄301’连续8年创黄淮海地区亩产超300公斤高产纪录。培育耐盐碱的小麦新品系15个,耐盐大豆新品系3个,高油高产大豆品种‘中吉602’在盐碱地实收测产超过300公斤。关键技术方面,所里创制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在10省区18个县示范应用,助力全国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谈到近年来关键技术和育种突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周文彬如数家珍。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种业振兴行动实施至今,一些关键技术和重大品种取得突破。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启动实施,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扎实推进。自主研发的两把基因编辑“剪刀”正加快产业化应用,生猪、奶牛等专用育种芯片具备国产化替代能力。初步培育出一批耐盐碱小麦品种和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种。国产白羽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超过20%并首次走出国门,自主培育的肉牛品种华西牛、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加快应用。

突破背后,离不开广大农业科研院所的努力,也离不开种业企业的支撑。在中国中化先正达集团杨凌育种技术中心试验基地,一个自动化环境调控温室引起记者的注意。顶部一排排紫色小灯泡的照射,让温室泛着紫红色的光。“它们是根据玉米生长所需的红橙光和蓝紫光合成的。在这个温室,玉米育种相较传统育种提速超2.5倍。”中国中化先正达集团杨凌技术中心性状整合中心科学家牛瑞龙向记者介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种业振兴企业骨干力量加快培育,种业企业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2年农作物种业企业国家审定品种占比达73%,畜禽企业牵头培育通过审定的品种占比达59%,自主培育的3个白羽肉鸡品种打破国外垄断。

此外,种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国家级种业基地布局优化,健全216个作物制种基地县、300个种畜禽场站、91个水产原良种场组成的良种繁育“国家队”,实现粮棉油糖、猪牛羊禽、鱼虾蟹贝基本覆盖,供种保障率由70%提升到75%以上。

3.从种业大国到种业强国 种业振兴行动仍需加快推进

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品种对单产的贡献率超过45%。

成绩背后,问题不容忽视——育种体系不够完善、品种竞争力不够强、重大突破新品种不够多等问题仍存在,从种业大国迈向种业强国,还需步履不停、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

“我国种质资源利用程度还不够足;在育种技术、品种选育、品种改良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种业市场存在假冒伪劣、白包、套包等问题,监管力度需要加强。”在采访中,山东圣丰种业科技合作中心项目负责人崔鲁宁向记者表示,应完善科研单位与企业对具有重要价值的种质资源共享和利用机制;加强育种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构建联合育种平台,提高育种效率和品种质量;继续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侵权等违法行为;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周文彬认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需要打造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一盘棋”布局,创造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格局。我国种业企业多小散弱,亟须完善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融合发展新机制,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资源、收益共享等方式,实现科研院所创新链与种业企业产业链的有效贯通,提升种业科技创新效能。此外,还要加强生物育种、智慧育种等前沿育种技术的应用和布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到“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种业振兴行动应如何加以落实?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任务局种子创新处处长郭刚刚回应,种业是科技创新属性强的长周期、系统性工程。当前,我国种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既要向科技要能力、潜力,在种源关键技术、生物育种等方面着力突破,不断培育资源投入品更少、生产性能更好,满足人们从吃饱吃好向更加营养健康转变的作物和畜禽新种源;又要向改革要动力、活力,围绕种业的短板卡点,践行新型举国体制,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产业科技评价体系,优化任务组织模式,激发创新活力,减少资源力量分散化、碎片化,加速融合创新、协同攻关,集中优势力量打歼灭战,集中稀缺资源打攻坚战,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为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提供坚实支撑。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还提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周文彬表示,随着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在种业振兴方面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包括集聚种质资源、精良设备、繁育基地等创新资源,汇聚创新人才,以及不断推动多学科融合、多环节整合,为种业振兴提供原生动力。”

崔鲁宁也认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将促进种业科技创新,加速种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种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取得阶段性成效后,种业振兴行动的加快推进,无疑将为种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能。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中国饭碗将端得更稳更牢!

图片均为新华社发

(责编:申佳平、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