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治理,“看见”美丽宜居京津冀——京津冀推进全面绿色转型调查

发布时间:2025-01-04 16:07:37 来源: sp20250104

新华社石家庄2月29日电 题:十年治理,“看见”美丽宜居京津冀——京津冀推进全面绿色转型调查

新华社记者巩志宏、黄江林、杜一方

雾霾少了,蓝天成为“常客”;水变清了,干涸的河道“活”了起来;绿色多了,珍稀动物频频亮相……经过十年环境治理和绿色转型,曾饱受污染之痛的京津冀地区正在经历生态蜕变。

天蓝了,呼吸更畅快

10余列火车穿梭在物流港内,电动牵引车、氢能车往来奔忙,密布厂区的监测站将数据实时传送到环保智能中枢、实现“一屏观全厂”……走进河北鑫达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环境干净整洁,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

“十年前的钢厂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河北鑫达集团生产运营中心副总经理贾占军说,当时到处是黑色粉末,周边建筑物和车辆灰头土脸,雾霾严重时厂区上空仿佛罩了一个“黑锅盖”。

2月4日,一列火车缓缓驶入河北鑫达集团天道仓储物流港。(受访单位供图)

2月4日,一列火车缓缓驶入河北鑫达集团天道仓储物流港。(受访单位供图)

从2013年起,京津冀逐步探索大气治理联防联控机制,在重点领域攻坚、规划法规制定、环境执法检查等方面协同推进。

压减重点行业过剩产能、实施农村清洁取暖、推动货物运输“公转铁”……聚焦产业、能源、交通等“硬骨头”,京津冀协同破解制约环境改善的结构性问题。河北炼钢产能峰值曾达3.2亿吨,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目前已减至2亿吨以内。天津平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零,天津港全面停止接收柴油货车运输煤炭。

“减量发展”的同时,京津冀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河北启动七个重点行业创A行动,2023年新增环保绩效A级企业45家,总数达81家。天津在全国首创“环保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科技赋能12条重点产业链绿色发展。

十年不懈治理,京津冀“气质”蝶变。2023年,北京全年PM2.5优良天数占比达九成,PM2.5最长连续优良天数为192天;天津2023年PM2.5浓度比2013年下降57.3%;河北重污染天数由2013年的73天降至2023年的11天。

水清了,河流更健康

飞鸟掠过水面,残雪覆盖山坡……在燕山脚下的于桥水库,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水环境监测研究室主任梅鹏蔚和同事一边提取水样,一边欣赏着春日美景。

作为天津人的“大水缸”,于桥水库是梅鹏蔚多年来关注的重点,“七八年前,水库曾发生藻类水华,水面仿佛覆着一层绿漆,威胁到天津饮用水安全。”

位于天津市蓟州区的于桥水库入库河口湿地一景(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李然 摄

位于天津市蓟州区的于桥水库入库河口湿地一景(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李然 摄

2016年,天津、河北实施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中央及津冀两地共同安排资金解决水环境问题。河北启动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网箱养鱼清理;天津实施“南迁北管”,于桥水库南岸44个村集体搬迁,北岸农村实施污水治理……在上下游共同努力下,于桥水库水质由IV类恢复到III类。

这是京津冀协同治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三地加快建立重点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资金拨付、联防联控、流域保护等领域持续发力,目前已实现京津水源上游流域生态补偿全覆盖。

三地共同实施生态补水,连续第三年实现永定河和大运河全线通水,7个重点河湖生态水位全部达标。目前,河北国考劣Ⅴ类水体断面全部消除,天津12条入海河流消除劣Ⅴ类,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大幅提升。

地绿了,生物更多样

2017年以来,规模空前的“871”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在津沽大地推进——875平方公里湿地自然保护区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屏障规划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

其中,位于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736平方公里生态屏障,起着贯通天津南北生态廊道并接入区域生态涵养区的作用,去年开展各项生态工程73项,蓝绿空间占比达65.6%,逐步显现“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生态场景。

在河北,多年来持续实施燕山太行山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全省确定各类自然保护地278处、总面积达142.22万公顷,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衍栖息地。北京通过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等方式,持续夯实绿色底蕴。截至去年年底,北京森林覆盖率达44.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9.8%。

2月4日,在河北省黄金海岸保护区拍摄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受访单位供图)

2月4日,在河北省黄金海岸保护区拍摄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受访单位供图)

生态环境的蝶变,吸引众多珍稀动物到京津冀“打卡”,多年不见的动植物频频亮相。

青头潜鸭是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物种。2018年,白洋淀首次观测到青头潜鸭踪迹,2022年7月,首次观测到青头潜鸭育雏,证实这里已成为青头潜鸭繁殖地。

记者从雄安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目前,白洋淀已观测到野生鸟类27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之前增加了70种。野生鱼类恢复至48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21种,淀区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近几年,天津市鸟类观测记录种类从416种增加到452种,每年有超百万只候鸟迁徙过境。东方白鹳单日单次最大观测量从2018年前的1300多只增加到2021年的5000多只。

(责编:袁勃、赵欣悦)